6個檔案裏的人生 探究身體記憶如何記錄
【明報專訊】身似浮萍,夢憶似乎會在模糊曖昧間化淡,但或許時間不知不覺在肉體浸出的痕可待追溯。近日舉行的「身體檔案 #001:身海漂流」展覽是一項延續約一年的研究計劃,聚焦資深劇場與舞蹈藝術家梁曉端,以其身體與生命歷程為素材,試圖建立一個以「身體作為檔案」(body as archive)的實驗場——一場關於創作與記錄的深層對話。
展覽核心是以錄像呈現的6個檔案,家、訓練、角色、傷患、哀悼、夢依次浮現,每一段錄像皆對應梁曉端生命歷程中重要的身體記憶:從對童年家屋空間的重新發掘、在新加坡接受訓練的衝擊、重要演出,到長年累積的傷患、亡夫喪慯,乃至夢境延伸的片段記憶。策劃及錄像導演陳冠而指前3段錄像記錄較多外在、過去的事件,後半則轉向內在感受與創造性實踐。例如第四段記錄了一節按摩,聚焦的不再是單一事件,而是日積月累的傷患在身上留下的痕迹;第五段錄像中一系列在山中展開的動作是轉化自梁曉端將亡夫遺骨火化的哀悼時刻,連結過去與現在。但錄像終究只能捕捉形態與氛圍,展覽也以文字向觀眾揭開動作背後的內心感受。
「我們不是想做梁曉端的傳記,而是一起想身體記憶是怎樣被記錄」,梁曉端不止是被研究的對象,同時也是研究者,透過抽取不同動作往自身記憶深邃處鑽探;展覽中觀眾也被邀請進入團隊的思考室與工作間——每段檔案錄像也剪入不少團隊討論的片段,現場也有不少可以翻閱的研究札記與討論隨想,毋寧說是一場有關「身體記憶的記錄/檔案方法學」的對話。
梁曉端既被研究 也是研究者
作為「被研究者」,梁曉端坦言雖略感赤裸,但當代演員創作本來就很要求需要透過自身生活經驗和劇本及不同文本產生關係——「就算是做經典(劇作)也有一層是我自己,分享自我是理所當然」,回望身體的記憶與傷痕,也是面對人生的節點與疑問:中年危機將近的不安、單親育兒的未知、當下社會局勢作藝術實踐的徬徨。她形容這種赤裸是一種「唔去拒絕」,願意被動地推自己面對脆弱的時刻,陳冠而形容她「赤裸得很勇猛」。
人非草木,比起解剖式地拆解檔案,團隊更多是基於對話共同探索「記憶」如何被召回、詮釋與轉化的。要錨定時期與動作,團隊起初透過腦圖聯想「梁曉端身體記憶檔案」的關鍵字,後來讓梁曉端進行「一分鐘走過一年」即興身體練習,以一分鐘為一年,不經思索做出那年紀記憶與感覺最強烈的動作是什麼,隨分秒流逝走過濃縮的一生,用非言語的方法拆解動作背後的情感與記憶——哀悼時抱着骨灰、坐着看樹梢漏光的姿勢背後蘊藏的情感方是重點,再賦予感覺一種形狀。
展覽之外,團隊亦策劃了放映與回應講演活動,希望將討論從藝術圈擴展至更廣大的社會層面。如第二場回應講演會回應有關「傷患」的檔案,梁曉端藉此提問「傷患可能係由呢幾年經濟形態造成,不止外傷,都係內傷——香港的傷患係咩?」其中一場放映邀請《尚未完場》導演徐岱靈,談的也是關於記憶的存留。陳冠而提到「其實每人嘅身體記憶都好重要,只係我哋好少花時間去傾同聽」,回溯個人的身體歷史,除了拾掇記憶散落的碎光,或也是對城市變遷軌迹的回應。
「身體檔案 #001:身海漂流」展覽
日期:即日至7月5日
地點:灣仔富德樓4樓Umami Culture Lab
日期:7月8至12日
地點: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L6-20如果時間有限公司
時間:下午3:00至晚上8:00(周一至五)
下午1:00至晚上7:00(周六)
文:鍾卓言
[開眼 藝述速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