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零距離」博物館
【明報專訊】今期是一篇我自己很少寫的開箱文。據說今年5月31日新開幕的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East Storehouse是對博物館這個概念的革新,說得這麼厲害,當然是要去看一下它有什麼「符弗」。不過,相信這篇文章刊登的時候,應該已經有不少報道推介過這個倫敦的新景點了,所以這裏就讓我以一個比較個人的角度出發吧。
但是,簡單的介紹還是需要的。V&A East Storehouse的概念是要創造一個檔案庫、保養室、工作間、博物館、公共空間及教育空間的集合體。因此在觀展的時候,你有機會看見博物館的員工工作的狀態,無論是如何安全地移動或維護展品,還是如何把展品封存,有點像是得到了博物館的backstage pass。展品不會像一般博物館那樣以時代或以文化劃分,而是根據展品的保養需要來歸類。
同時,由於這個展覽空間是一個真正的檔案庫,展品的展出方式亦與一般的博物館完全不一樣。在這裏不會有玻璃箱子或者圍欄,大部分的展品你都能夠以幾近零距離的方式仔細觀賞。另外,這個空間亦有「預約物件」(order an object) 的服務,你可以在兩周前預約,由專家教導如何鑑賞你喜歡的藝術品,以及如何與這些作品互動。
要知道V&A館藏的數量、珍貴程度、展品類型之多,就算放眼世界亦是首屈一指,所以這個新空間無論如何都是相當震撼的。而且展品的佈置方式亦很明顯經過一番設計,就像粗獷派建築Robin Hood Gardens的部分外牆便被擺放在中庭,巧妙地與空間本身的走道融合,成為了空間的一部分,因此觀眾與展品不會有距離感,呼應了這個空間設計的構想。而中庭的玻璃地面,美觀兼提供空間感之餘,亦讓觀眾能在另一個角度觀賞一些一般情况下只能遠望的藝術品,例如古老柱子頂部的壁畫。
V&A East Storehouse小小的空間,確實為博物館提供了新的可能。首先當然是它破天荒地令觀眾「無障礙」觀賞展品,但是我認為它最破格的卻是那種「幾樣溝埋做瀨尿牛丸」的概念。這種方式直接展示了歷史傳承的難度。能居高臨下觀察專家如何保養展品是其一,而一些展品例如服裝類文物基本上沒有真正「展出」,而是大部分都被放置於白色的保護袋裏,只能由袋子外的照片了解裏面擺放了什麼物品。讓觀眾看見展品這種脆弱狀態,更能引發觀眾的反思。然而,這種展示方式卻沒有了傳統博物館那種把每一件展品在最佳狀態、在最佳位置展出的優勢,沒有那種令觀眾覺得「嘩!」的能力。
單是對於何謂博物館的想像,V&A East Storehouse已經是一個值得去一次的地方。然而這種新形式的博物館會不會慢慢變成一個類型,則要時間來證明了。
(編按:V&A 新展區更詳細介紹,見本刊建築版)
文:Michael Cheung(當代藝術家,現居倫敦,畢業於 Central Saint Martins。個人網頁:michael-cheung.com)
[開眼 大都會文藝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