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展 滬人流如鯽創紀錄 年底移港 看貓迹看文明交織
【明報專訊】你的童年噩夢中,有沒有「法老的詛咒」?相傳,某位法老的陵墓被開啟後,相關者紛紛離奇死亡。有人認為,是他們打擾了法老的安眠,因而受到詛咒。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副館長(研究策展、藏品及節目)王伊悠笑着解謎,事實上,很可能是因為當時考古人員進入墓穴前未做好防護措施,因而受到古老病毒的襲擊。
這位充滿神秘的法老,叫做圖坦卡門(或譯圖坦卡蒙)。如今,他的巨型石雕、他墓中那些「被詛咒」的珍寶,還有他身後綿延數千年的埃及文化,正躺在或立於上海博物館,已吸引逾200萬人次參觀。4個月後,其中250件展品又將來到香港,登陸香港故宮「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記者前去上海探秘,又請來專家解惑,兩地展覽,到底有何不同?展覽背後,又藏着怎樣的古埃及文明?
不如從上海那個「金字塔之巔:古埃及文明大展」說起。走入上海博物館,首先便見到一個「巨型頭顱」——那是石雕「辛努塞爾特一世巨像頭部(被拉美西斯二世挪用)」,僅雕像頭部便高達2.35米,被放置在博物館中庭,往來觀眾在他的俯視下走入這個上海博物館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特展。展覽共分3個板塊,佔據上海博物館其中3個展廳共3000平方米的空間。展覽中,有「法老的國度」,從古埃及的地理與文明起源開始,向觀眾介紹古埃及的宇宙觀、社會秩序與墓葬習俗;有「薩卡拉的秘密」,展品發掘自古埃及人使用最久的古老墓地薩卡拉(Saqqara),其中有被列為2020年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貓女神神廟遺址」中的動物木乃伊;還有「圖坦卡蒙的時代」,揭開法老圖坦卡門與其家族的故事。
港場展品為滬1/3 故宮館:不代表質量下降
來自埃及的石雕,在上海看見了什麼?同行行家笑說:「如果石雕會說話,一定會感慨:好多人!」數據顯示,展覽自上年7月開展,截至今年5月,共接待了超過200萬人次觀眾,創下全球博物館單個文物收費特展參觀人數的最高紀錄。王伊悠也感慨,希望有日能夠在香港故宮見到如此多觀眾。正好,在上海的展覽將於8月結束,其中部分展品亦將陸續由上海運輸至香港,從尼羅河到黃浦江,再一路輾轉至香江,埃及文物來到香港故宮,又將呈現怎樣的光景?
王伊悠分享,在上海的展覽中,共有788件不同時期的古埃及文明文物;其中250件將來到香港,於11月開幕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埃及博物館珍藏」展覽中出現。香港的展覽保留了「法老的國度」和「薩卡拉的秘密」,又有「圖坦卡門的傳奇」和「古埃及與世界」兩個新單元,同樣從古埃及文明的發展說起,剖析古埃及王權與神權結合的信仰體系,展示埃及重要考古發現。
文物數量變少了(故宮館展覽展品約為上海展覽的三分之一)?王伊悠卻說,數量減少不代表展覽質量下降,「如果上海的展覽是牛奶,香港的展覽就是煉奶」——「哪些是最有代表性的、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香港觀眾最感興趣的,我們都會挑(來香港)」。至於哪些是香港觀眾最感興趣的?王伊悠和埃及最高文物委員會秘書長Mohamed Ismail Khaled都猜測,是貓。
籌劃給貓木乃伊做CT掃描
「古埃及人崇拜貓,相信貓的力量和魔法,因此他們將貓和女神的形象結合在一起,崇拜頭部是貓、身體是人形的貓女神。」Khaled分享。即將來到香港的那位貓女神叫做芭絲特,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早王朝時期。起初,她有貓的兇狠,被視作戰爭女神,象徵兇猛冷酷與軍事力量;後來,她又被視作溫柔的貓,與母性、家庭、音樂、舞蹈等關鍵詞聯繫起來。香港將會展出來自埃及國家博物館的芭絲特持叉鈴像,透過那尊面無表情的貓女神,你見到是溫柔更多,還是兇猛更多?
雕像之外,展覽還將展出數個發掘自薩卡拉芭絲特神廟附近的貓木乃伊。在古埃及,貓被視作女神的化身,被大量飼養,並被製作成木乃伊獻祭給芭絲特,以祈求女神庇佑。在現代,貓已不必再做承載信仰的女神,反而成為眾多「貓奴」心中的掌上明珠。王伊悠笑說,在香港喜歡貓、飼養貓的人實在很多,因此香港故宮正籌劃對展覽中的眾多貓「再開發」——「例如,給貓木乃伊做CT scan(電腦斷層掃描),首先看看裏面真的有貓嗎——畢竟木乃伊被包裹起來,你看不到裏面有什麼;第二,裏面的貓是母貓還是公貓?是什麼品種的貓?而且,我們也想知道貓木乃伊具體是怎麼製作的」。在她看來,儘管上海展覽亦有呈現貓木乃伊的X光透視,但CT掃描可以令觀眾更直接、更全面了解貓木乃伊的內部結構。而且,她說香港的獸醫水平與動物學研究都十分發達,文物與動物醫療的跨界結合是種值得開發的「香港特色」。
人體木乃伊缺席 涉「文物歸還」爭議
有貓木乃伊,有沒有萬眾期待(或恐懼)的人體木乃伊?香港故宮回應記者查詢,表示「由於展品來自埃及博物館珍藏,埃及文物規定對人體木乃伊出境有限制」,人體木乃伊無法來到香港,亦沒有去到上海。事實上,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展覽並不是首次在香港舉行,2017年,香港科學館與大英博物館曾合作舉辦「永生傳說——透視古埃及文明」展覽,其中便有人體木乃伊「真身」。原來,「有沒有人體木乃伊」的問題背後,還涉及近年在國際社會引起熱議的「文物歸還」爭議。
「西方博物館中的埃及文物大多是在18世紀和19世紀期間從埃及帶走的。這一點很重要,現在博物館也正在處理文物原產地的問題。」Khaled解釋,儘管過去香港曾有古埃及文明相關展覽,但是次展覽仍是「我們(埃及)首次將這些文物帶來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亦補充,「是次展覽更深入地了解了埃及文化的敘事、觀點和論述——這與過往展覽非常不同,畢竟,埃及文化起源自埃及……過去,人們通常聽到的是來自西方國家的聲音,但現在我們也需要來自中亞、東方與文物原產地的多元聲音」。
古埃及與古中國皆「事死如事生」
一種文化,多個展覽,究竟應該如何去欣賞,又如何透過展覽,理解背後的文化?考古、發掘、保護,文物得以穿越時空,重見天日;運輸、研究、策展,文物背後的故事得以通過展覽,走入觀眾視野。在當下的語境中,文物輾轉流離的歷史,又為其添上新一層意味。還要加上看展的觀眾——在上海看,還是在香港看?從歷史的視角看,還是從當代的視角看?以及介紹展覽的人——「因為以色列與伊朗之間的戰爭情况,我的航班延誤了27小時。」Khaled笑說,因為航班延誤,原定6月25日於香港故宮舉行的簽約儀式不得不推遲到6月26日,「幸好,埃及與中國的直接合作是開放的,兩個國家都是安全的」。
在Khaled看來,「古埃及文明不僅是為埃及人創造,更是為全人類創造。因此,古埃及人做的所有實踐,都與其他古文明相互交織」,例如古埃及與古中國共同存在「事死如事生」觀念,「古埃及人相信復活與來世,因此創造了許多美好的紀念碑與雕像,令我們得以傳承;古代中國亦創造了許多類似工藝品,因為他們有自己的信仰」,因此,他認為展覽目的在於打開文明對話的窗口,「透過展覽,觀眾可以了解古埃及文明;如果有一天,香港觀眾到訪埃及,親自參觀金字塔和其他遺址,將會對古埃及有更深的認識」。王伊悠也說,看似隔着數千年時空的古埃及與香港,距離其實很近,「比如這次會來到香港的一塊石碑,上面刻有埃及的兩種文字,還有希臘文——用現在的眼光看,就是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加上英文,兩文三語,和香港一模一樣!」
文:王梓萌
編輯: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