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裝置 現場「寫」成樂聲 跨界實踐 期許「天下太平」
【明報專訊】氣韻生動,落墨有聲。當筆桿不止能留字傳情,也能成為發聲的媒介,當紙張不止承載文字,同時成為了韻律跳動的空間會如何?獨立音樂人孫曉賢(Kendy Suen)與聲音藝術家吳澤霖聯手策劃結合書法、聲音裝置與現場音樂的「天下太平」音樂會,或許是這種文字與聲音交映結連的試驗場。
Kendy港日間穿梭 習書法另啟創作路
英國留學歸來後,Kendy於2011年與葉中月(Robynn,曾用名葉晴晴)於YouTube翻唱劉德華《你是我的女人》大受好評,二人遂在2012年正式組成Robynn & Kendy出道,獲同年叱咤樂壇生力軍組合金獎。組合後來推出《陶瓷娃娃》等歌曲也曾風靡一時,惟2020年3月宣布休團,各自獨立發展。從知名組合轉型為獨立歌手,Kendy的獨立音樂旅程雖非坦途,卻也未算困頓,如2021年推出的單曲《白眉》便登上過各大電台流行榜,「最難其實是marketing」。她笑言:「以前係人哋幫我決定,𠵱家係畀命運幫我決定。」藝術工作者愈想自由,就要愈擁抱迷惘,不過都係「go with the flow」,而這股流向,把她帶到了不少香港人的「鄉下」——日本。
2021年她找來日本黑膠廠商印製黑膠碟,後來對方提議將歌曲改編為日文版,意外展開一段「音樂旅居」——live house、沖繩音樂節,乃至受邀到全球首屈一指的大型唱片行Tower Records澀谷店擔任「香港音市」香港音樂專櫃開幕音樂會的嘉賓,「好像一步一步命運安排一樣,好像每次去都是受邀請的」。
香港與日本之間穿梭創作,Kendy擁抱「兩邊走的自由」:「我未必想、也不可以成為日本人,因為我真的是香港人,但以香港人身分參與當地藝術活動很有意思。」港日音樂文化氣氛不同,「日本觀眾對跨媒體的接受度很高,例如之前去橫濱的音樂節,一邊是音樂單位演出,另一邊就有畫廊擺藝術品,慣將不同媒介放在一起」。但接受度高的同時也代表更難突圍而出,香港相較之下看似空間與資源有限,她卻認為有一種「近」的特質:資訊傳輸快、人和人的距離近,乃至和其他人的生活節奏也很靠近,資源也更容易獲得,要開啟新的項目不如日本費力。
這種「近」與跨界的浸淫,也反映在Kendy近年的創作歷程。自2018年開始學習書法,原視書法為情緒抒發的媒介,意外使她開啟了另一創作路——轉為獨立歌手時恰好流行手寫字,便收到不少字體設計相關的邀請,例如為陳奕迅《致明日的舞》、林家謙《一人之境》、陳蕾《娑婆》等創作歌曲封面字。如此實踐漸漸延伸至她近年來追求的「音樂共生」——除音樂群體不同崗位一起尋求進化,音樂也可和繪畫、攝影,甚至裝置等其他藝術媒介融合,以綻放更強的生命力。如她於去年推出與文藝復興畫作有關的單曲《維納斯的誕生》後便策劃同名展覽,請來幾位畫家朋友根據歌曲畫出心中的維納斯,「創作不止是寫旋律或者音樂製作這麼簡單,可以很橫向地發生」。自曲譜往外蔓生的音符,即將再次跳到裝置與書法之上。
「墨汁滲紙光暗」數據 化作聲音波形
「如果一揮筆就會有聲音出嚟、一筆一畫有聲音,會怎樣呢?」將聲音和書法結合的想法,早刻在Kendy近年跨界創作的基因,這一想像也成了「天下太平」的起點。但要令之成事,不得不提另一主腦、聲音藝術家吳澤霖——原是圈內著名的結他匠人,也擅長聲音裝置,「樂器其實係input(輸入)與output(輸出)嘅關係,有趣嘅係點樣去改變中間嘅interface(界面)」,例如他於deTour2024設計節展出的The Club便是一部彈珠機街機,把撞擊化為觸發播放音樂樣本的媒介,用彈珠碰撞的節奏創作出隨機音樂的體驗——背後的理念是「將大家遺忘可以變成音樂的元素再現出來」。
但到底如何將字化作聲象?「開頭思考書法最基本的形態,作為音樂工程師可以從中抽取啲咩?」吳澤霖說裝置由雛形至今改變不少,但一脈相承的是將寫字時墨汁滲入紙張的光暗變化轉為聲音:「書法最簡單就係黑墨落白紙」,看似書桌的4個裝置各有逾2000顆光敏感應器,在裝置鋪上宣紙畫字時,感應器便會記錄筆墨遮擋光線的數據傳回電腦,轉化為聲音波形,再讓人選取音色與節奏。「輸入的是光暗,但黑白之間有無窮無盡的細節變化與層次,如何判斷可以捕捉來變為音樂的數據是難度所在」,但如果文字形成後,成形的音樂只在整場音樂會不斷重複,似乎略顯枯燥,留意到桌上有4排燈不住閃爍,澤霖說屆時將控制燈光據bpm(每分鐘節拍數)改變閃爍的頻率——「字音」已定,但光暗昏曉的改變令聲音轉出另一層次。他更透露裝置未來更會加上另一結構,讓4張桌子稍為立起,使得各自的光影互相影響,字音裊裊,餘韻將會相互和鳴。
「一開始只是想寫完隻字有聲,後來發現其實過程本身都可以變成音樂。」二人提到製作過程中另一重要轉變是在毛筆上加上了距離感應器,Kendy指一開始只想寫完字後有生成一段聲音,如寫「天」字後可以有一種相應質感的聲音在場內迴盪,但如今連筆的運動、移動速度、方向、停頓時間,皆會影響聲音的節奏與音色,能讓聽眾更加明顯地聽到聲音是如何逐漸出現。書法也不再是平面的美學,而是立體、動態、聲形的律動。
音樂會分兩部分 後段為觀眾體驗「Open Lab」
至於音樂會的主題「天下太平」,原來也是Kendy在收到澤霖畫有4張正方桌的設計草圖後方才決定。裝置的組合讓她憶起童年遊戲「天下太平」——在紙上畫出四格後自由塗鴉、寫字,後來做資料蒐集時又發現金文的「亂」字原來也有「4個四方形」組成的部件,似乎也對應當下世界的混亂與動盪——「呢一兩年戰亂似乎特別頻繁,大世界好混亂,不如透過聲音裝置作『天下太平』嘅期許。」4個裝置猶如象徵亂世的方格,而筆與畫之間的留白也似是人喘息的空間。
欲要天下太平,或許單向的述說實在難成,音樂會因而與一般演唱會不同,分為兩個部分:前段是約75分鐘的音樂演出,結合演唱、書法與聲音裝置的即興表演,後段則是開放予觀眾親身體驗裝置的「Open Lab Session」。Kendy指書法有留白和寫字的部分,音樂會亦如是,先以書法與聲音製造了一個空間,再在其中表演,也像讓表演者和聽眾在空間中一同用音樂去呼吸。一邊寫字,一邊聆聽筆觸與光影所轉化出的聲音,裝置就如她的「bandmates」,現在至演出前會定下大致的文字與音色,冀演出時「用可控制嘅元素做出一啲唔可控制嘅效果」。至於Open Lab,當音樂和裝置化為表演者和聽眾溝通的橋樑,她指「重點其實唔係字本身,而係佢哋透過裝置將touch變成sound的探索過程」。而澤霖也期待裝置會否讓人重思互動的意義:「觀眾究竟有冇嘗試聆聽自己寫嘅嘢原來同側邊嘅互動緊?連一支筆都有感應器嗰陣,會唔會每一筆都很小心,連寫字嘅狀態都唔同?」
當橫豎撇捺都化為旋律、每一個音符都承載書寫的痕迹,這種跨界的實踐或也隱含着對於溝通與理解的期許,而往更深處鑽探,是期許着「天下太平」的底色。
天下太平──Open Lab Music Session by Kendy Suen
日期及時間:7月11至12日 晚上8:00
地點:西九文化區自由空間細盒
票價:420元
文:鍾卓言
設計:賴雋旼
編輯:謝秋瑜
電郵:friday@mingpao.com
[開眼 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