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水望天 觀廿五年變與不變
【明報專訊】1997年7月1日是香港的轉捩點,也是香港媒體藝術家林欣傑作品《水共長天》的起點。《水共長天》正在上海張園展出,來者抬頭可看到一個LED熒幕,播放着不斷轉變的天空影片;低頭會看到「天空」倒映在流動的「水面」,不,這是一個靜止的不鏽鋼3D雕塑,原來,流動的是情緒。
我們邀請林欣傑特地為《開眼》讀者做一個《水共長天》的紙本版。
《水共長天》一名是取自唐代詩人王勃《滕王閣序》中的「秋水共長天一色」,林欣傑說:「平時我們常說水天一色、行雲流水,很多時候都會把天和水放在一起,其實很多藝術技法上都有出現,例如傳統建築裏有水雲紋。」於是,林欣傑在作品用上中國園林藝術常見的「借景」方法,意指將大自然的山光水色融進園林,他借的景是香港1997年7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之間的天空和大海,「我覺得借維港或者借香港某一個視角的風景的話,不是整個空間或環境的重塑,我是想做一個比較總體的重塑,最容易的方法就是用我們身處環境的天氣」。
林欣傑在外國網站買了香港多年來的天氣數據,如溫度、濕度、降雨量等,再用程式生成一條長一小時的天空影片,以及製作一個不鏽鋼雕塑。透過計算程式,林欣傑其實可以隨意調整天空影片時長,可以是一小時、兩小時,甚至一天,但他最終把影片定為一小時,是希望讓來者較容易進入展覽的狀態,用一小時觀察25年來的天氣變化;「有件事情我覺得一定要做,就是一開始我講的『水天一色』,很多時候看海的同時我們也在看天,因為水會反光,我想把這件事放在作品裏……要能夠呈現到水折射的狀態,我想非不鏽鋼莫屬,再加上它讓我能較容易做出像浪的狀態」,林欣傑如此解釋。
那麼為何作品以1997年7月1日為始?《水共長天》的前身其實是2023至2024年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的《一碧萬頃》,林欣傑構想《一碧萬頃》之時正值2022年末,距離1997年剛好過了25年,他覺得是一個契機回顧這四分之一世紀的歷史和變化。作品從香港搬到上海,新版本、新名字,他說今次想做一個「再單純一點」的演繹。
25年,超過9000天,在這龐大的數據庫裏,記者問林欣傑觀察到什麼變化,他說近幾年的天氣變化尤為明顯,「近幾年的降雨量不知道為什麼神奇地比以往多很多,而風向反而一直保持,只有稍稍變化……現在都集中在東南風至南風」。世界什麼都在變,我們可以怎樣記錄變化?林欣傑這次選擇用天氣記錄。
文:譚雅詩
編輯:謝秋瑜
設計:賴雋旼
電郵:friday@mingpao.com
IG:@fridaymingpao
[開眼 文化特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