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定向學堂:15歲車手分享大賽經驗 賽車不止速度 失控也是一種學習
【明報專訊】英國銀石賽道(Silverstone circuit)是一級方程式賽車(F1)首屆賽事的起點,今天這裏會進行本季F1正賽,F1的同名電影剛好正在本港上映。也許座椅的震動和彈跳等效果更能讓觀眾感受F1的速度與激情,記者見有網民說看電影F1要選配合情節設相應特效的MX4D版本。不知MX4D有沒有賽車的真實感,倒不如問問在香港出生、馬來西亞長大的15歲賽車手余穎童(Katrina Ee)賽車是什麼一回事。
比賽不是單人作戰
F1是世界級賽車賽事,舉辦F1的場地必須是國際汽車聯盟(FIA)認可的一級賽道。要滿足一級賽道的要求,賽道必須有3.5公里長,並設維修區、緩衝區和醫療配套等。每條賽道的長度和設計不一樣,故跑車跑完賽道一圈的時間(即圈速)有別,FIA便以不逾305公里及2小時的原則制定各分站的圈數。一場賽事會有10支車隊各派出2名賽車手上場比拚。
F1以積分系統決定車手及車隊名次,分為練習賽、排位賽和正賽,自2021年起則在部分分站設衝刺賽。練習賽不影響排名,主要讓車手和車隊熟悉賽道、測試跑車設定和輪胎。排位賽則分3節進行,按最快計時單圈時間分階段淘汰20名賽車手,以決定車手於正賽的起步順序,第3節單圈最快的車手可獲起跑頭位 (Pole Position),即最前的發車順位。車手於每場正賽獲勝能得25分,於衝刺賽勝出則每場獲8分。2025年賽季取消了正賽裏車手最快單圈速度的額外積分獎勵,理論上車手最多可獲648分。
F1是原地起步(standing start),跑車會分2排停泊,每輛車四周會預留空間讓車輛離開起跑線。余穎童說在F1這樣的大型賽車賽道上,發車順位較後的跑車要後來居上並非易事,故車手「看到車身之間有空隙要趕快駛過去」,欲超車時不能猶豫,要明確地決定好每一步。比賽其間車手與車隊會以無線電通訊,實時調整戰術。比賽不止屬於賽車手,還有調校及設計跑車的工程師、維修及保養跑車的技師、協助制定策略的數據分析師、醫療團隊和教練等。
F1賽車史上沒出現過同積分的情况,但曾試過以一分之差定高下。譬如2007年賽季,英國賽車手咸美頓(Lewis Hamilton)差一分在巴西大獎賽惜敗芬蘭賽車手雷干倫(Kimi Raikkonen),位居亞軍。翌年在同一賽道,咸美頓以一分之差擊敗巴西賽車手馬沙(Felipe Massa),首次奪F1年度冠軍。咸美頓至今取得7次F1年度冠軍,為奪冠次數最多的賽車手。
視咸美頓為偶像 同從卡丁車起步
咸美頓是《F1》的聯合監製,也是余穎童的偶像,「自我小時候認識F1,我就開始敬佩咸美頓,並受他的一切啟發」。余穎童猶記得數年前咸美頓比賽戴的頭盔後寫有類似「他從不退縮,沒有事能阻止他」的字句,而她一直記在心上。
目前效力於法泣利車隊的咸美頓賽車生涯從卡丁車(Kart,小型賽車)開始,他自8歲參加參加卡丁車賽事,贏得不少冠軍,包括兒童組別錦標賽冠軍,「他與我有相似背景,也是由卡丁車起步,努力走進F1賽事」。卡丁車算是學習賽車的起點,今個賽季加入梅賽德斯AMG車隊,接替咸美頓的意大利賽車手安東尼利(Kimi Antonelli)的賽車生涯也是從7歲參加卡丁車比賽開始。
余穎童自7歲在馬來西亞賽車,9歲起參加全國錦標賽,現已贏得多項亞洲卡丁車賽事的青少年組冠軍,包括Rotax Max Challenge Asia、IAME X30 Asia和ROK Cup Asia。去年她赴歐洲全職賽車,並入選前F1車手古達創立的F1女車手培訓計劃「More than Equal」,接受如F1車手一樣的體適能和賽車訓練。她如今效力於英國賽車隊Tim Gray Motorsport,將於下周在斯內特頓賽道出戰英國Ginetta少年錦標賽(Ginetta Junior Championship)第四站,為日後晉升四級方程式賽事(F4)打基礎,此錦標賽是余穎童初嘗駕駛車體比卡丁車大數倍的棍波車。她同時亦會繼續參加高級小型賽車比賽。
駕跑車感覺大不同
她開始賽車是臨近「最後一刻的決定」,她說參加Ginetta少年錦標賽是真實駕駛體驗,錦標賽專用跑車的輪胎較低抓地力,「每進入彎道都要預期它會滑動」,她從中學習控制跑車的知識,知道如何將跑車性能發揮到極致,「F1英國賽車手George Russell和Lando Norris也曾參加Ginetta少年錦標賽」。跑車失去抓地力時,除了車尾滑動,車手或會感覺方向盤變輕,又或者輪胎有尖銳的聲音,車手便要努力在跑車轉向時維持其極限抓地力。輪胎溫度、路面收况和胎壓會影響輪胎抓地力,故賽前會有「暖胎圈」,讓輪胎溫度提升至適合運作範圍,抓地力更佳,避免跑車失控的事故。
余穎童轉型初期略感吃力,「我要學會如何使用離合器,我在賽前測試時停了幾次,因為我不知道我需要做什麼」。這一年賽車訓練其間,余穎童仍感覺控制跑車有點困難,因為車輛失控時反應要夠敏捷,也要清楚了解自己的駕駛極限,並進行突破。
賽前預備重要 熟悉可帶來信心
成為賽車手須具備什麼條件?「我們需要良好的精神、頸部、上半身及核心力量」,此外,余穎童還會訓練腦部神經系統,以提高賽場意識和臨場反應能力,讓自己保持頭腦清醒。例如她會用BlazePod反應燈訓練觀察和專注力。
駕駛跑車需要什麼技術?與其說是技術,余穎童說的更多是賽前預備,尤其是掌握跑車的零件構造和配置、短時間內適應賽道環境,與教練商討戰術等,「當我對所有事物更熟悉,自然更有信心」。她上車前會做伸展運動,讓心靜下來,在賽道上則勇於作出任何嘗試,「不要害怕跑車打滑(spin)」,她說應對失控也是學習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余穎童是佛教徒,她習慣賽車時載上佛教項鏈,「我相信它會為我帶來好運」。
無法現場賽車的日子,余穎童會用賽車模擬器來熟習賽道,也會維持健身習慣,並觀看賽車影片寫筆記,「看影片能認識我的比賽對手,了解他們的賽車方式」。
記者看《F1》裏賽車手瘋狂飆車,撞車似是家常便飯,嚴重的甚至會起火。去年余穎童曾遇卡丁車撞車事故,她連人帶車在賽道上翻倒,摔斷肩膀昏過去,「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我醒來就在醫院」,休養8周後才恢復狀態。她說經歷這次事故後,她變得更堅強,今年重返事發賽道,她沒受任何影響,「因為我也不太記得具體事發過程了,這算是好事」。頭盔、頭頸支撐裝置(HANS device)和防火衣等是她賽車的基本保護裝備。
缺亞洲女性參與競技
大家可能玩過Mario Kart或是Grand Theft Auto等含賽車元素的遊戲,不過余穎童自言沒玩過,「我從來都不是一個喜歡玩遊戲的人」。她當初是在一次家庭度假為了娛樂而玩賽車,卻受其腎上腺素激增和高速體驗剌激,「我突然對賽車充滿熱情」。而且賽車這項競技運動沒有很多女性參與,特別是亞洲女性,「所以我真的很想展示給別人看,我做得到,以亞洲女性的身分告訴他們,無論遇到什麼我都不會退縮」。
余穎童此前返港兩周見親友,順道看了《F1》香港首映。《F1》裏沒女賽車手,但有女工程師,「這顯示女性在賽車運動也具代表性,以及她們如何在這運動有更高參與度」。不過余穎童從電影裏獲得更多建議,譬如對白「put yout head down, and drive(埋頭苦幹,專注駕車)」,她說無論在賽道上,還是在大型活動面對公眾和媒體,不應過分曝光,也不應過度思考,要集中自己的注意力。
香港賽車手不多,余穎童想成為其中一個港人的驕傲。賽車這項運動燒錢,余穎童感謝父母的支持和各方贊助才能延續她的賽車夢。「我賽車7年,我仍會繼續跑下去,就算面對高山低谷,我也不會輕易放棄,因為面對低潮不代表我失敗,也不代表我不是好的賽車手。」她亦想對其他同樣想投身於賽車的女孩說,「相信這個過程,並對你所做的事情充滿信心,儘管這段歷程或會很漫長」。
文˙ 姚超雯
{ 圖 } 網上圖片、受訪者提供
{ 美術 } 朱勁培
{ 編輯 } 梁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