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迷城:非洲大蝸牛的生存之道
【明報專訊】黑夜中這小生命毫不起眼。膚色保護牠免被看見,但沒長眼的腳板將牠輾斃,由同類分屍,或腐爛消逝。雖然非洲大蝸牛(Lissachatina fulica)演化出免受乾旱的膜,但難耐被淹沒家園,雨季要冒險,向外爬。
蝸牛的隱喻
試閱讀以下文字。
腥涎不滿殼, 聊足以自濡。升高不知回, 竟作黏壁枯。
(蘇軾《蝸牛》)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等待陽光靜靜看着它的臉
小小的天有大大的夢想 重重的殼裹着輕輕的仰望
(周杰倫《蝸牛》)
它們分別給你什麼感覺?
18世紀神學概念「The Great Chain of Being(存在巨鏈)」中,萬物有崇高與低賤之分。位於食物鏈底層、沒手沒腳,又沒有硬骨頭的蝸牛,地位似乎比人類低。蘇軾是抱着相近想法下筆的,以蝸牛諷刺一味追名逐利的庸人。可是,周杰倫唱的蝸牛,縱使力量渺小仍堅持向上爬。只是換個比喻對象,此種無脊椎動物便洗牌翻身。
隱喻研究稱這種語言現象為「Great Chain of Being Metaphor(存在鏈隱喻)」。當我們讓蝸牛顯得卑微的特質一一挑選出來,再將個別人類「下行隱喻」為蝸牛,這些人在存在鏈中的地位就會被「拖低」。
非洲大蝸牛(下稱大蝸牛)有多可憐?2021年,一名理大博士生涉嫌向3隻屬外來入侵物種的非洲大蝸牛灑鹽。蝸牛皮膚滲透性高,接觸鹽巴易脫水受傷,那些大蝸牛最終死去。理大生辯稱覺得大蝸牛「危害生態」才行事,被警方以「殘酷對待動物罪」拘捕。
沒有多少人關心被虐死的大蝸牛。有網民揶揄事件荒謬、小題大做。好些內地媒體指殺滅大蝸牛的方法正是撒鹽或洗衣粉。日本小笠原群島聘請專人捉拿大蝸牛到海邊浸死,免得牠們危害更具經濟價值的番茄、百香果和檸檬等農產品。
其實用不着人類主動出手,不會看車,也不顧行人路徑的蝸牛,一踩就死掉。牠們惟靠繁殖速度取勝:一生至少生產1000顆卵。戲稱負擔不起樓價住「蝸居」,真實的蝸居不止細小,遇壓還會粉碎。
極強生命力 困境中自救
貶稱別人似蝸牛,跟數年前政見不合的港人稱對家為「曱甴」,還有台灣極端藍綠支持者吵架時互罵「藍蛆」和「綠吱」是相似做法。只是,動物無辜淪為代罪羔羊,去人化的比喻還阻礙溝通:從踩扁害蟲,到教訓頑徒,比喻可以好危險。如果不滿足於諷刺,大蝸牛可有值得讚譽之處?
事實上非洲大蝸牛生命力極頑強,深諳不要「送頭」及勿不顧體力行事之道。中國導演季業名言曰「可以卑微如塵土,不可扭曲如蛆蟲」,大蝸牛貫徹了這句話:環境乾燥或寒冷時,牠們會在殼孔處分泌乳白色粘液,形成保護膜並休眠,以防止水分流失,維持數周存續,待環境適宜時再活躍起來。
據載,非洲大蝸牛於1921年,隨一名華僑從南洋引進植物時入侵廈門,現已遍佈中國南方各地。牠幾乎什麼都吃,樹木、水果、蔬菜、花卉、紙張、同類,甚至還能消化水泥。白天,牠喜歡待在陰涼潮濕處,如腐殖質豐富的土壤和垃圾。你看到牠時,多數是牠為了尋找食物、水與配偶,有時或因休棲地被淹沒而出走。
白居易看到蝸牛的優勢,寫道「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卜居》),李商隱就稱「自喜蝸牛舍,兼容燕子巢」(《喜》)。解決了居住問題,大蝸牛也演化出一套有利繁衍的策略。身為有肺類蝸牛,非洲大蝸牛是雌雄同體,讓牠能夠不為行動緩慢所限,只要在世間遇上任何一隻同類,就能交配——先把腹足黏在一起,再各自伸出頭部旁的生殖器,搜索對方的生殖孔——成功插進孔中的蝸牛,將擔當雄性角色。
人類或難想像每小時只能爬幾米有多慢,但大蝸牛憑微末的步伐積極過活,不像MIRROR成員AK和Ian在《蝸牛》所唱的,因為「慢了 反應」而自怨自艾。
難以入口?山中珍味?
關於前文虐殺大蝸牛一案,有反對社會運動的市民,詫異扔汽油彈的人被判無罪,清理入侵種卻被拘;也有人質疑,蝸牛是否能感到痛苦。須知,同為軟體動物的生蠔,是沒有中樞神經系統的,效益主義哲學大師Peter Singer曾建議動保者進食。
不幸地,非洲大蝸牛有中樞神經。1996年,岐阜大學的研究指出,牠有37條大神經元(giant neuron);另有研究發現,各類蝸牛可能總共有數萬個神經元不等。比起約有860億個神經元的人類,蝸牛的神經元少得多。可是,現今科學未能定論,究竟生物要有多少個神經元,才能感到痛。
保險起見,不要學哲學家笛卡兒,把動物當成沒有感覺的機器,更不要如理大生般撒鹽。作家梁莉姿筆下,大時代中溫柔的人即使生活緊繃,仍會為保護路上蝸牛不被踩死,而輕敲外殼、避免拉傷蝸牛,待牠縮回身體,方撿起移到草叢。
那麼吃用蝸牛呢?台灣泰雅族會到山上撿大蝸牛來吃,炮製部落美食。先用水煮熟,再去除黏液和殺死寄生蟲,挑出內臟,做「三杯」或「紅燒」料理,加上沙茶、辣椒、蒜和九層塔可增風味。要注意的是,香港食安中心指吃野生蝸牛恐有食安風險。怎說都好,吃蝸牛總比玩弄牠要有道德一點。
珠江水產研究所指出,跟福壽螺一樣,雖然有國人嘗試人工養殖大蝸牛為食材,終因口味不佳遭市場嫌棄。一名研究員曾鼓起勇氣嘗大蝸牛肉,「口感確實不好」,他應該無法理解台灣農業部刊物《農友新知》中所描繪的炒大蝸牛肉味「香噴噴」,「配上一杯冰凍啤酒,真是其味無窮」。連兩岸味蕾都可差天共地,可不用驚訝人與人、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理解痛苦是那麼困難。
「該不該擱下重重的殼 尋找到底哪裏有藍天 隨着輕輕的風輕輕的飄 歷經的傷都不感覺疼」,周杰倫對有抱負的人這樣唱道。
■遊戲
下列這些菜式,分別用了什麼蝸牛或螺?(答案見下)
法國烤田螺、西班牙海鮮飯、生炒螺肉、魷魚螺肉蒜、鹽烤鳳螺、炒雪螺、爆炒麻辣白玉蝸牛
■答案
法國烤田螺:勃艮地蝸牛、庭園蝸牛
西班牙海鮮飯:伊比利亞蝸牛
生炒螺肉:非洲大蝸牛
魷魚螺肉蒜:蠑螺、岩螺
鹽烤鳳螺:峨螺科螺類
炒雪螺:白化福壽螺
爆炒麻辣白玉蝸牛:白化非洲大蝸牛
文˙ 梁景鴻
{ 插圖 } 洪忠傑
{ 美術 } 張欲琪
{ 編輯 } 王翠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