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色差、常疲倦、體態悄變?醫師教你破解心臟病、三高警訊的「護心六式」
別以為只是老了、累了、動太少,當你感到容易疲倦、喘、心跳怪怪時,有可能是心臟在發出求救訊號。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提醒:「心臟病不只一種,有些從年輕就開始默默出現,尤其肥胖與三高族群,更要注意體態變化背後藏著的風險。」
心臟病不只一種,常見五類你知道幾個?
黃奭毓說大家最熟悉的是心肌梗塞,但其實心臟病有非常多種,表現也不一樣。以下是五種臨床上常見的類型:
1.心肌梗塞
心肌梗塞其實就是冠狀動脈心臟病中最急性的一種。心臟的血管被完全阻塞(100%),症狀會非常明顯,包括嚴重胸痛、胸悶、冒冷汗、噁心嘔吐,甚至血壓下降、暈倒、休克。
2.先天性心臟病
多半是結構異常,常見於小朋友,如心房或心室中隔缺損,或血管沒有自然閉合。黃主任說:「心臟有四個房間,左右心房、心室。若心房或心室之間有破洞,就可能會造成血液循環異常。」
3.風濕性心臟病
這類多由鏈球菌感染未妥善治療所致,會影響心瓣膜開合,導致血液回流、心臟肥大。但因現代醫療進步,這類病例越來越少。
「但也有年紀大、三高控制不佳者,後來轉變成瓣膜型心臟病,算是退化型的延伸。」
4. 高血壓性心臟病
黃主任說:「這類病人除了血壓控制不良,還可能引發心律不整、心臟衰竭或血管病變,最後轉變成其他型態的心臟病。」
5.冠狀動脈心臟病
與心肌梗塞不同的是,這種血管阻塞沒有達100%,但可能只有剩下20-30%的血流,造成心臟細胞缺氧、老化,長期會演變成心衰竭。
黃奭毓提醒:「55歲以上,心臟病盛行率可能超過5%,每增5歲風險上升3~5%。不能只靠症狀判斷,平時更該留心身體變化。」
氣色差、常覺得累?可能是心臟在求救
心臟病初期症狀往往被誤認為「老了」、「工作太累」,但黃奭毓指出,身體會用各種方式發出警訊,例如:
- 精神不濟、疲勞無力
- 活動時就喘、氣色暗沉
- 心悸、心跳忽快忽慢
- 嚴重時出現胸悶、胸痛、水腫
「有些人甚至平躺休息也會喘,這時就不能再拖延,應盡快檢查心臟功能。」
心臟病的併發症常被低估,這兩個真實案例是提醒
黃奭毓分享兩個印象深刻的案例:
案例一:85歲糖尿病伯伯,沒症狀卻發現三條血管全阻塞
「這位伯伯平常有糖尿病,但沒有明顯症狀。直到有一天量血壓時發現心跳只有40,血壓也比平常稍微高一點。他沒有喘、也沒有胸悶,但量測機器顯示可能有心律不整。他就主動來醫院。」
醫師安排X光與抽血,發現是嚴重心律不整,稱為房室傳導阻斷,也就是心臟裡的傳導線路退化失效。
「急診放了臨時節律器後,他抽血都正常。但後來安排心導管檢查,發現三條心血管幾乎全部阻塞,有兩條超過99%。」
因病人年紀大,先採用藥物穩定心跳,再規劃後續血管處理。這就是典型「看起來沒事」,但其實心臟很有事的案例。
案例二:40歲醫師壓力大心律不整,心臟功能剩一半
「他是醫師,也做健檢,發現有心律不整,被轉來我們門診追蹤。我們幫他做心臟超音波,發現他心臟輸出功能只剩35~40%,幾乎比正常少一半。」
進一步檢查沒有明顯血管阻塞,但有血脂偏高、心律不整問題,再加上長期工作壓力大、代謝不良,成為引發心臟功能下降的主因。
目前該病人透過藥物治療心律與心衰,穩定控制中。他其實已經屬於心臟衰竭階段,很多年輕人也有類似狀況,三高又過勞,心臟悄悄撐不住了。
醫師傳授護「心」6式:3S-A-B-C-D-E
大家都知道要吃清淡、要運動,但「怎麼做」才是關鍵,很多病人一疏忽,心臟問題就來了。
黃奭毓建議記住「3S-A-B-C-D-E」六大關鍵:
縮寫 意義與建議 S Sodium(減鹽)、Stress(減壓)、Sleep(睡眠) A Alcohol(限酒:一天一罐啤酒上限) B Body Weight(控制體重,BMI<25) C Cessation of smoking(戒菸) D Diet(少加工、地中海飲食) E Exercise(每週3次、30分鐘、心跳120~130)
尤其夏天很多長輩吃太少鹽也會頭暈、血壓太低,要適度補鈉,這些生活細節都很重要。
這些人是高風險族群 應提早保養
- 有心臟病家族史
- 年長者(55歲以上)
- 慢性病患者(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
- 工作壓力大、睡眠不足的上班族
醫師提醒:照顧自己就是給家人最好的健康投資
黃奭毓提醒,很多人為了家人忙到忽略自己健康,其實你把自己照顧好,身邊人也會一起受益。
健康體態不是外表塑形,而是從心出發的長期練習。維持快樂心情、量力而為,才能真的讓生活自在無負擔。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