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草地上的紅白攻防戰,「槌球」鬥技也鬥智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5月22日04:11 • 發布於 05月22日04:11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梅緣緣 圖/ 陳德信攝
草地上的紅白攻防戰,「槌球」鬥技也鬥智

槌球,一項看似溫和卻十分講究策略的運動,近年在台灣逐漸受到歡迎,更在退休族群中蔚為風潮。2025年世界壯年運動會也將槌球納入競賽項目,目前約有400多人報名參賽。

在青蔥翠綠的草地上,每隔幾秒就傳來「喀」的擊球聲。穿著號碼背心的長輩們分成2組,輪流拿著T字型的球桿朝著球門擊球,標有號碼的白球與紅球滾動,錯落在草地上。幾位等待擊球的球友走向自己放在一旁的背包,拿出一盒盒番茄和芭樂,和其他球友有說有笑地分享。下一瞬間,一顆紅球朝著白球打去,把白球精準地打出界,場邊爆出一陣呼聲。

這,就是槌球。

槌球運動起源於日本,於1976年引進台灣,是一種不分性別,也不分高矮胖瘦都能打,老少咸宜的運動。中華民國槌球協會理事劉秀蓮笑說,「不少球友退休有時間,跟著老公或老婆一起打,久了就有心得,自然會留下來打。」雖然目前在台灣主要集中在退休族群,希望未來能觸及更多大專校院與高中職以下的青壯年。

台灣槌球和許多運動一樣,背後有一群熱血的幕後推手,默默推了近40年。劉秀蓮表示,槌球發展至今人數愈來愈多,每天只要天氣好,都可以見到球友們打球、聊天的身影,週末也幾乎都有小型比賽。

Q1.槌球會打得很激烈嗎?

相較於一般球類運動,槌球較為靜態,但場上的攻防並不僅限於出手的瞬間,還有過程中與團隊討論戰術及默契的培養,既鬥技術也鬥智。

槌球一般為5人對5人的比賽,由於是輪流擊球,初學者在等待期間可能會略覺枯燥。不過,劉秀蓮認為,槌球考驗參與者的耐心和毅力,只要耐得住性子、沉住氣,培養出興趣,就會覺得槌球很有趣。

此外,槌球不只要攻,也要懂得守和躲,每次擊球都是一場精心的佈局。因為槌球非常注重團隊合作,2隊各有1名經驗較豐富的球友負責指揮,視戰況調整策略,一步一步帶領隊伍贏得勝利。

與其他球類運動相比,槌球較為靜態,適合老中青三代一起同樂。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Q2.槌球的比賽規則是什麼?

槌球比賽依據世界槌球聯盟(WGU)規則,場地長度約15~20公尺,寬度20公尺,場內設有3個ㄇ字型球門,以及一根終點柱。每名選手握有1隻T字型球桿,正式比賽時,球桿的擊球面不可有刻紋。在一般比賽時,會分為紅白2隊,每隊各5人。2隊選手穿著1~10號號碼衣,由紅隊先攻,依序輪流擊打和自己球衣號碼相同的球。

1場比賽約30分鐘,選手發球後須依序通過第1~3號球門,每過一個球門可得1分。比賽過程中,若選手的球碰到場上的任何其他球,無論敵我皆稱為「觸球」,此時可以進行「閃擊」。所謂閃擊,是指選手將自己的球與被觸球的球靠在一起,用腳踩住自己的球,以槌球桿敲擊間接將對手的球打出去。該技巧可用來干擾對手或幫助隊友,是槌球戰術中關鍵的一環。

當有選手順利通過3個球門,最後成功撞擊終點柱奪標,可額外獲得2分,每顆球最多可以獲得5分。比賽結束後,得分較高的隊伍即獲勝。

Q3.槌球運動會有運動傷害嗎?

基本上不會。因槌球幾乎不會出現跑跳等動作,不會有球類運動常見的膝關節或肌肉拉傷等運動傷害。因為運動量沒那麼大,非常適合中高齡族群參與,也有球友在中風後,仍時不時到球場上打槌球,當作復健。

槌球運動量小,中高齡長者玩起來不容易受傷。圖片來源 / 陳德信攝

Q4.想要入門槌球,有哪些建議?

槌球雖然靜態,仍須不斷練習才能進步。劉秀蓮表示,初學時不少人出球打不直,可以在家中將球擺在磁磚縫隙,輕輕練習揮桿,確保球打出去是直的。如果想入門或與球友切磋球技,除了可以聯絡中華民國槌球協會,在台北也可直接前往觀山河濱公園槌球場,向球友請教。

延伸閱讀:

肌腱炎很難好?詳解肌腱炎原因、症狀及6治療方式

夏季疫情竄升,分不清是感冒還新冠?醫師:流感已結束,有這些症狀就是新冠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02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03

別再看體重!「1數字」才決定健康:太多害心梗、三高

三立新聞網
04

男左腹痛月餘,竟是直腸癌第3期!無血便、便祕、無家族病史,也要提高警覺

華人健康網
05

男吞嚥困難竟是雙癌警訊!3個月分階段治療,成功根除食道癌與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5月就驗出黃麴毒素!「福源花生醬」再檢驗仍超標 衛生局勒令停產回收

CTWANT

福源顆粒花生醬多批產品黃麴毒素超標 竹市衛生局令停產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腸病毒新生兒重症增2例 4天大男嬰染伊科病毒不治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酷聖石冰淇淋「漂白水當白開水」供客人飲用2人就醫 台中食安處勒令停業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想靠肉毒變美?盧建勳醫師公開「9大黃金部位」:調對位置很重要!

姊妹淘

與死神拔河成功 44歲壯年男奇蹟重生

台灣好新聞

「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TVBS

聲音沙啞、走路喘,竟是氣管癌找上門!切除氣管與螺旋式重建手術,重拾健康

華人健康網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

陸男小便不停尿出蟲子 檢查揪出元兇:出在內褲上

CTWANT

孩子最愛的風味優格、早餐穀片不健康?!哈佛醫生揭露8款「偽健康食品」:容易造成腸道發炎

媽媽寶寶

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姊妹淘

暴雨釀災!類鼻疽創歷年新高:4大傳染病齊發,你該懂的雨災防疫3關鍵

康健雜誌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華人健康網

打造無歧視醫療!桃醫愛滋照護 9成感染者達U=U目標

中天電視台

平衡感和壽命長短有關?簡單「1動作」預測你的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條文8月1日上路 6大配套1次看

NOW健康

52歲男為投票忍牙痛引蜂窩性組織炎 家人急送醫保住一命

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2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其中1名早產男嬰死亡

NOW健康

薑不只是配角!營養師曝:每天攝取適量…可控血糖降發炎

中天電視台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網
影音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影音

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

陪伴出院、長照不中斷 亞東推「Home Easy Go」專案

NOW健康

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切除新利器!拋棄式子宮鏡冷刀精準又安心,守護子宮

華人健康網

研究揭「黃金睡眠區間」!每少1小時增9%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4人誤喝消毒水掛急診 醫師:絕對不要催吐

NOWnews 今日新聞

久站族注意!腳麻腰痛是警訊,5大久站族職業病及正確的居家舒緩方法

有醫靠

模擬人腦學習記憶! 陽明交大研發晶片仿人腦神經突觸

NOW健康

南部暴雨!4大傳染病疫情加劇 清理家園落實防疫3步驟

NOW健康

家族病史、重度吸菸2關鍵族群 肺癌篩檢3周年翻轉期別

NOW健康

誤將漂白水當開水下肚!醫示警正確急救1招

NOWnews 今日新聞

日走7000步享6大好處 蒼藍鴿:CP值最高

NOWnews 今日新聞

遺體泡水塔12小時!醫:飲用恐害腸胃感染 煮沸也不安全

中天電視台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潮健康

新生兒腸病毒再添2重症!5天大男嬰染「伊科11型」不治

中天電視台

暴雨狂炸中南部!災後積水「恐釀11種疾病」醫警告:4種可能致命

造咖

睡眠品質差小心腦淋巴系統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恐失智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口都是挑戰!近7成長者吞嚥困難、邊吃邊嗆:避開3種NG食物+3招軟食技巧,讓爸媽吃得香又營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