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炎性腸道疾病發生率增!病患腹部、生殖器滲出大便,提案盼放寬健保藥物給付
自體免疫疾病「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包含克隆氏症(CD)與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常出現腹痛、血便、頻繁如廁,甚至腸道穿孔、狹窄,瘻管導致糞便從腹部或生殖器滲出,重創生活品質。但健保藥物給付門檻高,一年後需停藥,待復發並經三個月以上觀察期才能重新申請。對此民眾與病團在國發會提點子網路平台提案,要求延長進階藥物給付期限,不到 2 個月已有 5 千人連署。
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 20 至 40 歲青壯族群,健保資料庫研究也發現,國內發炎性腸道疾病盛行率、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患者的腸道因遭免疫系統攻擊而反覆發炎,造成腹瀉、腹痛和血便、每日如廁高達 20 次,醒著時幾乎與馬桶為伍。若未及時控制病情,病人可能反覆進出急診、接受腸道手術,甚至增加腸癌風險。
腸治久安協會理事長楊式光表示,穩定使用發炎性腸道疾病進階治療如生物製劑與小分子藥物,能讓腸道黏膜癒合,所需費用比停藥復發引發的住院、手術、類固醇使用與急診支出少。但目前健保僅提供為期一年的給付,患者療效初現時便被迫停藥;若欲再申請用藥,須待復發並經三個月甚至半年觀察期,使療效剛見效、工作漸趨穩定的患者陷入反覆復發的惡性循環,減損國家生產力,也浪費健保資源。
為爭取用藥連續性,有民眾於國發會「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發起提案,要求比照類風濕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將發炎性腸道疾病藥物給付年限延長至 2 年以上。該提案已於昨(23)日上午達成 5000 人附議門檻,政府相關機關須於 2 個月內提出具體回應。
另據提案者 7 月 11 日發起的問卷調查,蒐集 129 份來自患者及照顧者意見,發現 91.3%曾接受健保進階治療者 1 年後復發,64%回報病情影響學業與工作,28%因復發住院或急診,76%停藥後出現憂鬱、焦慮等心理壓力,80.6%病友希望延長療程年限,61.2%盼取消停藥 3 個月規定。
楊式光指出,症府應逐步放寬發炎性腸道疾病過嚴的健保給付規範,不僅接軌國際治療指引,也讓年輕世代保有生產力,避免日後惡化導致更高的醫療支出與社會負擔。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