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除皺拉皮電音波夯!機器真偽難辨,民眾該怎麼安心變美?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5月15日04:32 • 發布於 05月15日04:32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葉懿德 圖/ Pexels
除皺拉皮電音波夯!機器真偽難辨,民眾該怎麼安心變美?

食藥署昨(14)日舉行記者會,提醒民眾若想治療皺紋及細紋,應至合格醫療院所並慎選合法醫療器材,避免落入不肖業者的陷阱。

市面上標榜「緊緻V臉」、「有感拉提」的電音波療程琳琅滿目,不少人成功改善了臉部鬆弛與細紋,失敗案例也不時傳出。有患者接受電波除皺後,臉部因燙傷出現大量水泡,變成釋迦臉;也有人在做完超音波拉提後,發現神經受損,導致笑容不對稱、嘴角無力,只能等神經慢慢恢復。

更嚴重的案例,則是變美不成,反而毀容。過去新聞曾報導一名美魔女在舒眠麻醉下,同時進行電波與音波療程,沒想到術後臉部出現深二度灼傷與視網膜破洞,留下難以恢復的疤痕與心理陰影。

另外,坊間也充斥「醫美團購療程」透過社群、通訊軟體招攬客人,價格實惠吸引不少愛美民眾嘗試。但這樣的行為其實已違法,除實際施作的人員不一定是專業醫師外,台北長庚皮膚部主治醫師王芳穎指出,市面上充斥山寨品,無從查證,若出現不良反應,消費者往往無從追責,求償無門。

衛福部食藥署統計,違規醫美器材多來自境外輸入,去年1年之內,在海關攔截的醫美器材,高達124件。究竟該如何安心變美?療程前後有哪些事情需留意?

熱門療程不是零風險!電波與音波副作用一次看懂

電波除皺與超音波拉提設備皆屬第2級醫療器材,雖非侵入式,但具一定風險,應由醫師操作,且使用合法機器。

電波、音波治療後,可能產生紅腫、緊繃、刺痛、灼熱、短暫腫脹或瘀青及暫時性神經反應等現象,應依照醫囑護理治療部位,像是加強保濕及防曬、避免接觸高溫或過度搓揉治療部位,一旦發生併發症,應及時回診,尋求專業協助。

電波比較嚴重的不良反應像是起水泡,表示有灼傷燙傷,嚴重恐成釋迦臉,王芳穎表示,因為每個人皮膚可接受的電波能量不同,所以電波療程會需要病人「痛感反饋」,醫師會邊打邊問患者感受,以免能量過高,反造成燙傷水泡。

至於音波,則比較擔心出現暫時性神經損傷,恐出現臉部不對稱,笑起來歪臉等情況,雖然經過一定時間會慢慢恢復,但是比較嚴重的狀況約需3~6個月時間才能完全恢復。

電波、音波治療後,皆可能產生紅腫、刺痛等現象。圖片來源 / 食藥署提供

仿冒山寨機器氾濫,連醫師都難以辨別

除了操作技術,機器本身是否合格更是關鍵。王芳穎指出,現在仿冒電音波機器很多,外觀看起來幾乎一樣,連皮膚科醫師都不容易辨別,即使是合法診所,也不代表使用的機器就是合法原廠設備。

未經食藥署核准的機器,不僅品質難以把關,更可能因缺乏精準的溫度與深度控制,效果不如預期,或是造成嚴重不良反應。「電波本來就容易累積熱能,如果沒有適當控制,就可能打得過深,導致燙傷、水泡,甚至脂肪層萎縮,」王芳穎強調,雖然這些風險並非每次都會發生,但只要操作不當等意外發生,恐對皮膚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如何確認療程機器合法?面對資訊混亂,王芳穎醫師提供辨識合法機器3步驟:

1. 查詢原廠合作診所名單:原廠品牌(如Thermage、Ulthera)多會在官網標示認證診所。

2. 施作前要求出示機器證書與防偽標籤:電波儀器應有雷射防偽標籤,音波機則有QR Code,依各廠牌有不同防偽標示。

3. 確認探頭未拆封、包裝完整:探頭應為一次性使用,上下封口貼有防偽標籤,可以手機親自掃描QR Code,確認沒有重複施作。

此外,民眾也可上食藥署「醫療器材許可證查詢系統」,輸入關鍵字查詢是否為合格醫材。

醫療非保養!治療頻率與能量都不能亂來

電波和音波的共同原理是透過熱源促進膠原蛋白新生,王芳穎解釋,兩者主要差異在於電波為容積式加熱,均勻加熱整層皮膚,主要作用在真皮至淺筋膜層,適合用於除皺緊實;音波則是點狀加熱,如同「隔山打牛」,直接加熱到筋膜層,加熱溫度比電波高、範圍較小,適合向上拉提。簡單來說,想要改善皮膚鬆弛、細紋用電波;想要改善皮膚下垂則要用音波。

但許多消費者將電音波療程視為進階保養,認為「做愈多愈好」。王芳穎提醒,若施作過於頻繁、間隔不足,反而會讓組織無法修復,甚至造成傷害,「通常建議至少間隔一年以上,」她也不建議在舒眠麻醉下進行,「電波療程很需要病人的痛感反饋,來控制能量,若是病人處在麻醉狀態,容易設定過高能量,導致燙傷風險大增。」

電音波療程夯,但不是人人都能施作

電波除皺及超音波拉提治療並非所有族群都適用,尤其若有植入性電子裝置,恐怕受電流影響,可能會造成生命危險。

兒童和孕婦皆不能接受電波除皺和超音波拉提。圖片來源 / 食藥署提供

只能說在追求美麗之前,要先做好功課。電音波療程確實有其療效,但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也不是每個地方都能安全施作。變美之前,先確認醫師、機器與診所是否合法,才是對自己最基本的保障。

延伸閱讀:

冷凍減脂是什麼?效果如何?部位、副作用、費用一次看

竊個資最高罰5千萬!政府能保你我不被賣掉?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02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03

別再看體重!「1數字」才決定健康:太多害心梗、三高

三立新聞網
04

男左腹痛月餘,竟是直腸癌第3期!無血便、便祕、無家族病史,也要提高警覺

華人健康網
05

男吞嚥困難竟是雙癌警訊!3個月分階段治療,成功根除食道癌與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5月就驗出黃麴毒素!「福源花生醬」再檢驗仍超標 衛生局勒令停產回收

CTWANT

福源顆粒花生醬多批產品黃麴毒素超標 竹市衛生局令停產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腸病毒新生兒重症增2例 4天大男嬰染伊科病毒不治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酷聖石冰淇淋「漂白水當白開水」供客人飲用2人就醫 台中食安處勒令停業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想靠肉毒變美?盧建勳醫師公開「9大黃金部位」:調對位置很重要!

姊妹淘

與死神拔河成功 44歲壯年男奇蹟重生

台灣好新聞

「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TVBS

聲音沙啞、走路喘,竟是氣管癌找上門!切除氣管與螺旋式重建手術,重拾健康

華人健康網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

陸男小便不停尿出蟲子 檢查揪出元兇:出在內褲上

CTWANT

孩子最愛的風味優格、早餐穀片不健康?!哈佛醫生揭露8款「偽健康食品」:容易造成腸道發炎

媽媽寶寶

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姊妹淘

暴雨釀災!類鼻疽創歷年新高:4大傳染病齊發,你該懂的雨災防疫3關鍵

康健雜誌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華人健康網

打造無歧視醫療!桃醫愛滋照護 9成感染者達U=U目標

中天電視台

平衡感和壽命長短有關?簡單「1動作」預測你的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條文8月1日上路 6大配套1次看

NOW健康

52歲男為投票忍牙痛引蜂窩性組織炎 家人急送醫保住一命

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2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其中1名早產男嬰死亡

NOW健康

薑不只是配角!營養師曝:每天攝取適量…可控血糖降發炎

中天電視台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網
影音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影音

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

陪伴出院、長照不中斷 亞東推「Home Easy Go」專案

NOW健康

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切除新利器!拋棄式子宮鏡冷刀精準又安心,守護子宮

華人健康網

研究揭「黃金睡眠區間」!每少1小時增9%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4人誤喝消毒水掛急診 醫師:絕對不要催吐

NOWnews 今日新聞

久站族注意!腳麻腰痛是警訊,5大久站族職業病及正確的居家舒緩方法

有醫靠

模擬人腦學習記憶! 陽明交大研發晶片仿人腦神經突觸

NOW健康

南部暴雨!4大傳染病疫情加劇 清理家園落實防疫3步驟

NOW健康

家族病史、重度吸菸2關鍵族群 肺癌篩檢3周年翻轉期別

NOW健康

誤將漂白水當開水下肚!醫示警正確急救1招

NOWnews 今日新聞

日走7000步享6大好處 蒼藍鴿:CP值最高

NOWnews 今日新聞

遺體泡水塔12小時!醫:飲用恐害腸胃感染 煮沸也不安全

中天電視台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潮健康

新生兒腸病毒再添2重症!5天大男嬰染「伊科11型」不治

中天電視台

暴雨狂炸中南部!災後積水「恐釀11種疾病」醫警告:4種可能致命

造咖

睡眠品質差小心腦淋巴系統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恐失智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口都是挑戰!近7成長者吞嚥困難、邊吃邊嗆:避開3種NG食物+3招軟食技巧,讓爸媽吃得香又營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