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管嬰兒占全台新生兒逾 8%,多胞胎率竟高於他國近 5 倍
每年 7 月 25 日為世界試管寶寶日,但據最新人工生殖報告,台灣植入多個胚胎的比率達 55.7%,是日、美、紐澳等先進國家的 3.7 至 5.8 倍,每百次試管生產的多胞胎率也是前述等國 2.7 至 4.6 倍。醫師表示,植入多個胚胎不僅增加多胞胎發生率,造成母嬰健康風險,後續也恐面對減胎與否的困難抉擇,因此專家呼籲,應從教育、指引與法規、補助誘因等方面下手,加速推動人工生殖選擇性單一胚胎植入(eSET)政策。
隨著晚婚晚育增加不孕症比率、人工生殖技術進步,過去 20 年間,台灣每年進行試管嬰兒的治療週期增加 8 倍。據最新 111 年人工生殖施行結果分析報告,111 年人工生殖治療週期數達 5 萬 8476 週期,生下 1 萬 1549 個活產嬰兒,占全台新生兒逾 8%。
試管嬰兒補助降多胚胎植入率,仍落後多國
接受試管嬰兒治療的女性平均年齡漸長,植入越多胚胎,雖提高懷孕成功率,卻同時提升多胞胎發生率、降低活產率,並造成嬰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嚴重殘疾的風險,孕產婦更可能出現子癲前症、妊娠糖尿病或高血壓、產後大出血甚至死亡,後續醫療支出也隨之增加。
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蔡英美表示,為提供臨床判斷彈性與符合求診者家庭期待,台灣現行人工生殖法規定每次不得植入超過 4 個(含)胚胎;最新 2016 年國內醫學指引也僅依女性年齡建議胚胎植入數,例如 35 歲以下 1 至 2 個,35 至 37 歲 2 個,38 至 40 歲 3 個,41 歲以上 4 個,並得視情況調整。
為鼓勵國人治療不孕症、降低多胚胎植入率,國健署 2021 年推動不孕症試管嬰兒補助,受術妻未滿 36 歲最多植入 1 個,36 歲至 44 歲最多植入 2 個,有效降低多胚胎植入率。
然而,111 年人工生殖報告顯示,台灣單一胚胎植入比率雖達歷史新高 44.3%,2 個胚胎仍占 49.1%,3 個胚胎 3.7%,4 個胚胎 2.9%,多胚胎植入比率合計 55.7%,遠高於日本 15%、美國 14.1%、紐澳的 5.8%。台灣每百次生產的多胞胎率則為 12.5%,較紐澳 2.7%、日本 3%、美國 4.5%高。
醫界、求診者期待須再教育,擴大補助成解方
「曾有人特別等到 36 歲利用補助植入 2 個胚胎以提高懷孕率,結果最後懷上三胞胎,即使不斷給予減胎建議,對方仍一意孤行。」蔡英美透露,即便充分說明風險,在求診者年紀、經濟壓力與多方期待交織下,有時醫療團隊難堅持 eSET。
此外,部分醫師對成功率的追求亦是 eSET 難落實的原因之一,前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茂盛醫院副院長陳明哲指出,現階段技術如胚胎即時影像觀察、胚胎冷凍技術、胚胎著床前染色體篩檢(PGT-A)、胚胎著床前基因診斷(PGD)等,有助於挑選高品質單一胚胎植入,提高醫師施術信心,未來有機會減少多胚胎植入率。
陳明哲表示,台灣多胚胎植入率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國人人工生殖多胞胎風險意識不足、法規胚胎植入數限制寬鬆、醫學指引久未更新等,還包括試管嬰兒補助杯水車薪,僅佔總治療費用 45%至 62%。
他建議,持續醫學教育、調整法規與指引外,應將目前試管嬰兒第一治療週期最高補助 10 萬元,第二至第六周期各補助 6 萬元,提高為每個治療週期 15 萬元,或至少增加前三周期的補助金額,避免求診者為了存錢延後治療時機,並考慮補助 PGT-A、PGD 等胚胎挑選技術,提供醫病落實 eSET 的誘因。
耗時逾 15 年走訪國內外專家及求診者家庭,並將成果匯集成書於今年出版的台大社會學系主任吳嘉苓表示,求診者若要自主選擇植入胚胎數目,醫療院所應要充分評估可能造成多胞胎孕產的機率,詳細討論多胞胎孕產對於母親與胎兒的各種風險。
延伸閱讀:
台灣第一位試管寶寶 38 歲了! 試管嬰兒之父:不孕症已非絕症,卵巢癌、卡門氏症候群都能好「孕」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