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音傷腦又致倦怠、不孕!醫:應設即時監測站調整道交設計
噪音是台灣民眾主要陳情的公害,據國內專家推估,交通噪音導致台灣每年可能有 86.7 萬人陷入長期重度煩惱,23.5 萬人具嚴重睡眠障礙,更有 4203 人因此早逝,遠甚行人地獄受害死亡數 10 倍以上;研究也指出,噪音恐造成不孕症、幼童智商下降、行為及肥胖問題等。今(11)日相關團體共同呼籲建置全年候自動監測站與即時噪音地圖,再依此調整汽車與道路交通設計,打造健康環境。
台灣健康空氣行動聯盟創會理事長、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環境與婦女健康委員會召集人葉光芃表示,多項研究證實噪音與失智、自殘死亡、睡眠障礙等密切相關,本土研究也發現,住宅噪音暴露與醫護人員的倦怠呈正相關,暴露於 65 分貝環境的倦怠風險,是 63 分貝的兩倍、67 分貝的六倍,「如此恐危及醫療品質,也是國安危機。」
台灣不孕症發生比例上升,噪音也是潛在因素之一。台大醫院生殖醫學科主任陳美州表示,去年發表的丹麥研究顯示,長期噪音暴露顯著提升 35 歲以上女性不孕風險。即使懷孕,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馬偕紀念醫院婦產部長黃建霈也說,噪音將導致孕產婦妊娠高血壓、子癲前症(妊娠毒血症)、妊娠糖尿病;尤其孕婦懷孕初期睡不好,更可能影響胎兒發育,損及未來情緒控管、記憶、智商。
然而,葉光芃指出,台灣環境音量標準設置 30 年來未修,民眾時常陳情噪音問題,交通不合格率卻長年低於 1%,顯見現行音量標準過於寬鬆,因此建議加嚴音量標準外,亦應比照國內航空站措施,將 158 處道路交通噪音監測站升級為全年候自動連續監測,六都布建即時噪音地圖,再依此調整汽車與道路設計、設立綠籬緩衝區,降低引擎、輪胎與路面摩擦等音量。
馬偕兒童醫院副院長、台灣胎幼兒期防治成人疾病學會創會理事長楊崑德表示,兒少暴露於噪音將有閱讀困難、行為障礙與肥胖問題,造成早期疾病發生,進一步減少未來就業機會,呼籲各界重視噪音監控與防治。
立委劉建國贊成與會專家建議,地面噪音模式應比照航空連續監測,並修正陳舊音量標準,納入都市規劃與公衛評估機制,且加強監控道路、工廠、八大行業等場域音量,也應建置空污與噪音的複合型微型監測站,作為施政依據,盼藉多項環境改革,回應健康台灣願景。
文、攝影/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45 歲前就要防失智!《刺胳針》列 12 項高風險因子:教育不足也上榜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