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肝臟健康!B型肝炎、C型肝炎與MASLD你該知道的事
根據2023年台灣國人死因統計,肝癌已成為癌症死因第2名,慢性肝病及肝硬化則位居第11名。這些致病主要成因包括:
一、慢性B型、C型肝炎:
• B型肝炎:約有15%-20%的台灣人口為B型肝炎帶原者,主要透過母嬰垂直傳播、血液或體液接觸感染。雖然台灣自1984年起推行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計劃,有效降低年輕世代帶原率,但高風險族群仍應定期篩檢。
• C型肝炎:盛行率約2%-4%,主要經由血液傳播,如輸血、共用針具等。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常在病情惡化後才發現。
二、MASLD:新興的肝病隱憂
代謝功能障礙相關脂肪性肝病(MASLD)是由於代謝異常導致肝臟脂肪堆積的疾病,與肥胖、胰島素阻抗、2型糖尿病及高血脂密切相關。
• 長期未控制可能進展為MASH(代謝功能相關脂肪性肝炎),進而發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
• 目前MASLD無特效藥物,治療以生活方式調整為主,包括減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合併症。
三、其他成因:
• 酒精、藥物毒性、自身免疫性肝病也是慢性肝病的重要原因,不容忽視。
篩檢與管理:及早發現,積極治療
• B型肝炎:檢測 HBsAg及anti-HBs、anti-HBc,高風險族群應定期篩檢。
• C型肝炎:先進行C型肝炎抗體(Anti-HCV)檢測,若呈陽性,需進一步進行HCV RNA測試確認感染狀態。
• MASLD:可透過抽血、腹部超音波檢查評估,早期發現、及時介入。
預防與治療:早期發現,降低風險
• B型肝炎:疫苗接種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目前雖無法根治,但可透過核苷(酸)類藥物,如恩替卡韋(Entecavir)與替諾福韋(Tenofovir),抑制病毒複製,降低肝硬化及肝癌風險。
• C型肝炎:治療以直接抗病毒藥物(DAAs)為主,如Epclusa(Sofosbuvir/Velpatasvir)或Maviret(Glecaprevir/Pibrentasvir) 等,治癒率超過95%,療程約8至12週。台灣自2017年起將DAAs納入健保,大幅提升治療可及性。
• MASLD:無特效藥物,治療以生活方式調整為主,包括減重、健康飲食、規律運動及控制血糖、血脂等代謝異常。
政府防治措施:全民篩檢,共同防肝病
台灣政府提供多項肝炎篩檢補助及治療計畫,包括:
• 新生兒B型肝炎疫苗接種,有效降低年輕世代帶原率。
• 孕婦B型肝炎篩檢(HBsAg、HBeAg)。
• 高風險族群(如肝病家族史、輸血史者)B、C型肝炎檢測。
• 45至79歲及原住民40至79歲民眾終身1次B、C型肝炎免費篩檢。
• 全民健康保險加強慢性B、C型肝炎治療計畫,提升治療可及性。
結語:積極篩檢,守護肝臟健康
慢性B型、C型肝炎及MASLD在初期多無明顯症狀,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進展為肝硬化或肝癌。因此,定期篩檢追蹤、早期治療、生活方式調整是守護肝臟健康的關鍵。B型肝炎疫苗接種、C型肝炎治療後的追蹤管理以及MASLD的代謝控制更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民眾應提升對肝病的認識,積極治療並定期追蹤,共同邁向無肝病的健康未來!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胃腸肝膽科 張麗文醫師,本文轉載自第403期《新光醫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