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桿菌不只是胃痛元兇!醫揭「慢性發炎到胃癌」關鍵 共食、生食注意
你知道嗎?根據2025年《Nature Medicine》期刊最新研究,預估在 2008~2017 年出生的年輕人當中,未來將有高達 1560 萬人罹患胃癌,其中多達 76% 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關。研究更指出,亞洲將是重災區,就算非高盛行國家如非洲,也因人口變動導致未來胃癌案例增加 6 倍。尤其年輕族群若能提早檢查與根除,可能大幅改寫癌症未來地圖。
幽門螺旋桿菌不是小事!醫師解析「發炎→癌變」的連鎖反應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表示,你可能以為幽門螺旋桿菌只會讓你胃痛、胃脹氣,但其實它在體內發動的慢性發炎,才是真正可怕的開端。一步步讓胃黏膜惡化,甚至走向癌變。
● 關鍵1:慢性發炎讓細胞失控
當幽門桿菌入侵胃部時,它釋放出一種叫 CagA 蛋白 的毒素,會啟動名為 NF-κB 的慢性發炎開關,讓胃黏膜長期處於「慢火煮」的狀態。久而久之,細胞受傷、修復過度,就可能導致癌變。
● 關鍵2:破壞細胞運作路徑,癌細胞快速製造
幽門桿菌會擾亂幾條控制細胞正常分裂的關鍵路徑,如:
- Wnt/β-catenin 路徑:本來是負責細胞生長、分化的好幫手,變成失控的「癌幹細胞製造機」。
- PI3K/AKT/mTOR 路徑:原本是細胞的防護罩,卻被幽門桿菌反過來利用,讓細胞變得不怕死。
- Hippo-YAP 路徑:本來該幫忙控制細胞增生,也會被關掉,讓癌細胞一路衝刺。
這些路徑交錯,就像「癌變的高速公路」,細胞一路失控。
慢性發炎更會傷DNA!「沉默破壞」最致命
張家銘分析,除了擾亂細胞運作,幽門桿菌誘發的活性氧(ROS)還會直接攻擊細胞 DNA,導致突變。最關鍵的是會破壞 抑癌基因 p53,這就像剎車失靈的車輛,讓癌症風險大幅上升。
而胃黏膜原本有保護屏障,靠如 ZO-1 等蛋白維持細胞間緊密結構,但幽門桿菌也會「鬆開鎖鏈」,讓細胞間隙變大,癌細胞就更容易轉移、擴散。
幽門桿菌怎麼來?該怎麼避免?從日常生活做起
這隻看不見的細菌,多半透過口對口傳染或污染食物、水源進入體內。想預防感染,張家銘提出以下幾點:
- 吃飯使用公筷母匙,避免共用餐具、牙刷、杯子
- 飲食安全很重要:避免生食來路不明食材、飲水煮沸
- 家人有感染記錄,也要安排檢查,因為容易家庭群聚感染
- 維持好免疫力: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當運動都是關鍵
- 定期做幽門桿菌檢測:如吹氣測試、糞便檢查、胃鏡等
若確認感染,醫師會開立抗生素及胃藥進行「三合一或四合一根除療法」,多數人可成功清除,降低未來胃癌風險。
資料來源:The inters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gastric cancer: signaling pathways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 (2025)、Global lifetime estimates of expected and preventable gastric cancers across 185 countries, Nature Medicine (2025)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少吃一點還能避免「細胞突變」!《Cell Report》:限制卡路里,突變細胞存活率下降 22 %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