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腩+高血壓族群增加!代謝症候群危機升高 社區診所、血壓站加強防守
代謝症候群不再是醫院才會出現的名詞,而是每一位社區居民都該關注的健康關卡。每4位台灣成年人就有1人符合代謝症候群的定義,若未及早發現與介入,將大幅提高罹患糖尿病、高血壓與腎病風險。為此,全台多處超商據點與診所合作啟動健康量測與轉介機制,結合健保署導入的「健康存摺」數位工具,打造「篩檢、追蹤、飲食介入」三合一的社區防線模式。
社區血壓站成前哨站 異常比例驚人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長也是國衛院副院長許惠恒表示,目前全台已有超過500處社區血壓站提供免費量測服務,協助民眾及早掌握自身風險。根據統計數據,血壓異常者男性佔比約40%、女性達45%;腰圍異常比例則為男性49%、女性32%,顯示代謝症候群高風險族群在社區中比比皆是。
更令人警覺的是,同時出現腰圍與血壓異常的民眾,未來罹患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高達68.3%。許惠恒強調:「代謝症候群不只與飲食、運動有關,還與未曾被診斷的糖尿病、高血壓密切相關,因此必須建立完整的後續轉介與追蹤系統。」
健保署長石崇良:三高就醫人數達850萬,占健保支出4成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指出,三高相關疾病是健保體系中最沉重的負擔之一。「每年約有850萬人次因三高或其併發症就醫,醫療費用占了整體健保支出的四成。」
他說明,代謝症候群就是三高之前的「警訊期」,若能在這個階段介入,就有機會避免進展為需長期服藥的慢性病。「我們在健康存摺中特別設立代謝症候群專區,民眾只要輸入五項健康數據(血壓、腰圍、空腹血糖、三酸甘油脂、好膽固醇),系統就會自動評估風險程度,並引導就近資源。」
此外,若進一步加入「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健康存摺將持續視覺化追蹤個人血壓、血糖、膽固醇變化趨勢,並提供成人健檢、疫苗、癌症篩檢等提醒服務。石崇良強調:「這不只是資料庫,而是你隨身的健康小幫手。」
基層診所是長期陪伴者 從個案了解背後的壓力與責任
中華民國診所協會全聯會理事長廖文鎮表示,診所端除了協助篩檢,更有責任成為病患的健康陪伴者。他分享一個真實案例:一位41歲男性因感冒就診,量測後發現血壓與BMI異常,腰圍高達102公分,經評估為代謝症候群高風險者。
「他本來對改變生活沒興趣,一直說工作太忙。但我知道他是三明治世代,上有老、下有小,是家裡支柱。我就說:如果你倒下了,家人怎麼辦?」這句話讓病患真正感受到責任的重量,才願意接受後續檢查與健康管理。
廖文鎮強調,診所熟悉社區民情,能以家庭與生活情境切入,持續推動改變,「一次篩檢不夠,有人持續關心才有用,就是診所的價值。」
建立「超商+診所」一線牽制度 兌換蔬果更健康
計畫也設計了飲食介入機制,針對符合代謝症候群風險的民眾,將提供蔬果兌換券,以營養實質支持行為改變。主辦單位表示,希望透過超商據點作為社區健康前哨站,搭配診所提供衛教與追蹤,真正落實從「發現」到「改善」的正向循環。
此舉也呼應總統提出的「健康台灣三高888政策」,包括:8成高風險者納入管理、8成個案獲妥善追蹤、8成達成控制目標。透過民間單位與政府資源協力,為台灣建立一條貼近生活、可落實執行的慢病防治模式。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