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歲女頭痛掉髮以為腦膜炎 揪出伴侶偷吃害染梅毒
(中央社記者曾以寧台北5日電)30多歲女子因頭痛與掉髮狀況就醫,醫師一度以為是腦膜炎,檢查才知是梅毒2期侵入腦部;原來,她雖固定的性伴侶只有男友,男友卻在外面有其他接觸史,經治療症狀改善。
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楊家瑞今天在疾管署例行疫報說明,除前述30多歲女性,有另名20多歲年輕男性則身上反覆出疹,原以為是過敏,但症狀持續又有輕微發燒,到感染科就醫,才發現竟是感染梅毒。
同具感染科專長的台北榮總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伯亮指出,梅毒感染可分為3期,第1期症狀為無痛性潰瘍、硬性下疳、局部淋巴腺腫,且潰瘍界線分明,表面呈紅色糜爛,觸摸感覺如皮下埋鈕釦,數週後潰瘍可癒合消失。
陳伯亮說明,1期梅毒後4到10週則可能出現出現2期梅毒症狀,隨梅毒螺旋體擴散全身,造成斑疹、丘疹、禿髮、扁平濕疣,及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肌肉骨骼與關節疼痛等症狀;3期梅毒通常發生於感染後3至7年,可見梅毒腫、心臟血管性梅毒、脊髓神經之破壞造成感覺異常與運動失調等。
有些人在不安全性行為後,會自行購買抗生素想防梅毒感染,陳柏亮指出,若確實有感染梅毒,自行購買的抗生素恐無法徹底治癒,反留傳染與抗藥性隱憂,因此建議仍要到感染科就醫,做進一步檢查;此外,日本也發現具抗藥性的淋病「超級細菌」,雖然國內監測顯示出現率不到1%大致可忽略,仍要注意風險。
楊家瑞指出,有名30多歲喜歡在網路上尋找一夜情的男性,就曾因解尿疼痛、眼睛分泌物多就醫;檢查發現因他喜歡在解尿後揉眼睛,確診感染淋病結膜炎合併淋病尿道炎,在治療上需求較為特殊,新編的「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就有助其治療。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林錫勳表示,今年1至7月新增淋病3627例,較去年同期少18%,但今年1至7月新增梅毒感染5826例,較去年同期上升7%;其中13至24歲年輕族群更為近年唯一持續上升的年齡層,且已連續4年上升,2024年較2023年上升19%,今年1至7月則較去年同期增14%。
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指出,為提升國人性傳染病防治知能,今年7月1日已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累計至7月底已服務382人次,24歲以下年輕族群免費梅毒快篩則服務256人,其中10人為陽性,陸續轉介就醫治療。(編輯:陳仁華)114080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