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性病亂服藥治不好還增傳播風險!醫界推「梅毒、淋病臨床指引」釋疑
30 多歲女性因嚴重頭痛、掉髮住院,經診斷確認感染二期梅毒,初步研判其男友在外有染。國內梅毒感染數持續上升,淋病稍降但仍處高點,其中年輕人佔比漸增,加上部分民眾未經專業評估到藥局擅自取藥,潛藏培養超級細菌的風險,疾管署彙整各界專家意見,於今(5)日公布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指引,盼建立早期發現、及時介入治療與有效預防的整合性服務體系,降低國內性病流行風險。
據疾管署統計,台灣梅毒個案從 2020 年 8800 人攀升至 2023 年 9941 人,今年截至 7 月累計 5826 例,較去年同期上升 7%,其中 13 至 24 歲年輕族群占一成九,為近年唯一持續上升年齡層。疾管署發言人曾淑慧表示,淋病感染雖呈下降趨勢,但仍處高點,今年截至 7 月累計 3627 例。
臨床指引統一梅毒、淋病性病處置,降社區傳播風險
疾管署委託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彙整感染科、泌尿科、婦產科、家醫科及皮膚科等相關醫學會專家,依據國際指引及本土流行病學與臨床經驗,編制《台灣成人梅毒及淋病臨床診斷、治療暨預防指引》,內容涵蓋疾病簡介、檢驗與診斷、治療建議、藥物使用注意事項、個案追蹤、性伴侶檢驗與治療、抗藥性分析及預防等面向。台灣感染症醫學會監事、性傳染病指引小組召集人林錫勳表示,指引也依體重給予治療劑量建議,故同樣適用年輕族群。
「希望透過指引提供臨床醫療人員準確、一致的處置建議。」亞東醫院感染管制中心主任、性傳染病指引小組副召集人楊家瑞分享,部分基層醫師不清楚最新性病治療方式,以淋病為例,5、6 年前的建議藥物劑量較今日所需偏低,長此以往恐培養出淋病超級細菌,增加社區傳播風險;民眾到藥局自行取藥也有相同後果。
性病防治雙管齊下:匿名聊聊、免費梅毒篩檢
為提升國人性病防治意識,疾管署今年 7 月 1 日啟動「性傳染病匿名諮詢服務」,由全國 13 家一站式匿名篩檢醫院,提供一對一、個人化匿名的諮詢服務,且除既有免費愛滋匿名篩檢服務外,亦提供 24 歲(含)以下者免費梅毒快篩服務,若初篩為陽性,當次就醫免部分負擔及掛號費。服務上路至今提供 382 人次諮詢,問題以性病知識、症狀及治療諮詢、免費梅毒篩檢為主;另 256 人次接受梅毒快篩,其中 10 人呈陽性。
台北榮民總醫院重症醫學部主治醫師、性傳染病指引小組總幹事陳伯亮表示,梅毒與淋病主要是經由不安全性行為傳播。梅毒感染初期常見無痛性潰瘍與硬性下疳,具高傳染性;第二期可能出現皮疹、發燒、倦怠等全身症狀,若未治療恐發展為心血管或神經性梅毒等嚴重併發症。
至於淋病,男性多於感染後 2 至 7 天出現尿道化膿與排尿不適,女性則為陰道出現膿狀分泌物、排尿不適、下腹部及骨盆腔疼痛。若未治療,恐導致不孕,並可能引發直腸、咽喉或結膜等部位感染。陳伯亮提醒,民眾如有不安全性行為風險,應主動接受性傳染病篩檢,並妥善治療與告知伴侶及早就醫,避免「乒乓感染」反覆傳播。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