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麻痛無力怎麼辦?復健科醫教你「肌腱滑動運動」5步驟改善症狀
43歲吳先生平時需搬重物,且重複炒菜、切菜及洗刷鍋具等動作,因此經常感到雙手麻痛,半夜甚至會麻到醒過來。他到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就診,確認是「腕隧道症候群」,但因為工作無法時常到院接受物理治療,因此除了訂製穿戴特製的手腕副木支架讓手腕休息外,醫師也為他安排「正中神經解離術」減緩正中神經的壓迫。
手麻、刺痛當心「腕隧道症候群」
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主任洪怡珣說明,「腕隧道症候群」是指正中神經在手腕處經過腕隧道時,受到韌帶壓迫而引發的症狀。由於正中神經支配部分手掌的感覺,所以患者常會感到大拇指、食指、中指及一半的無名指有刺痛或是麻鈍感,嚴重者可能會造成大拇指肌肉無力萎縮的情形。
腕隧道症候群好發哪些人?洪怡珣指出,好發族群包括頻繁使用手腕的生活型態或工作者,例如美髮師、廚師、搬運工人、木匠、電鑽工人、機械技工等;此外,懷孕期間的女性也可能因為荷爾蒙變化導致水腫,進而壓迫神經。
洪怡珣提及,臨床腕隧道症候群盛行率約4.9%,女性發生率較男性高出3~10倍,好發年紀則約40~60歲,而若有糖尿病、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腎衰竭、甲狀腺功能低下、手腕受傷骨折等危險因子則會加重罹病風險。
肌肉無力則需手術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如何診斷?洪怡珣指出,除了臨床症狀評估外,主要以理學檢查、神經傳導檢查或超音波檢查為主。針對輕度或中度腕隧道症候群的治療,通常以保守治療為首先考慮的選擇,包括藥物或復健治療,藥物上則有局部注射類固醇、口服非類固醇的消炎藥,必要時則可配戴特製的手腕副木,讓手腕休息。
若是已經出現肌肉無力或萎縮,則需要接受手術治療。洪怡珣說明,「正中神經解離術」是利用超音波檢查確認正中神經的位置與大小,並在超音波導引下,於神經周圍注射大量生理食鹽水或5%葡萄糖水,以減輕神經壓迫。
研究顯示,使用5%葡萄糖水的治療效果優於生理食鹽水。一般而言,患者接受治療後能明顯改善症狀,但仍需配合良好生活習慣,才能避免復發。
腕隧道症候群如何預防?洪怡珣提醒,要預防腕隧道症候群,就要減少腕部不當的姿勢及重複性動作,包括避免用同一姿勢握住東西太久或過度用力;若需長時間操作電腦,切記手腕姿勢勿高於前臂,且前臂要有支撐點,正確的姿勢才能避免讓手腕長久處於彎曲、伸展或扭轉的姿勢,進而併發疾病。
洪主任強調,民眾在家中可練習「肌腱滑動運動」,透過手指出淺層與深層肌腱的滑動,帶動神經滑動,有助於預防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或緩解疼痛症狀,促進神經恢復。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