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想要善終有多難?這群人最需要安寧照護,卻常被遺忘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5月12日04:39 • 發布於 05月12日04:39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photoAC
想要善終有多難?這群人最需要安寧照護,卻常被遺忘

88歲石伯伯一句簡單的生日願望,道出多數長照住民面對終老的無奈。因為在台灣,能在長照住宿機構善終的比率極低,連5%都不到。

「主任,我只求最後可以平平安安在榮家過世,」這是石伯伯88歲生日時許下的願望。單身的他,已經在榮民之家(簡稱榮家)住了18年,不僅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8年前還曾小中風,近期則因糖尿病引發腎病變惡化。

他不想洗腎,加上2年前曾因肺炎與下肢反覆感染,在榮家與醫院之間來回奔波,使他身心俱疲,不想在人生最後一段路再被送進醫院急救。因此,在生日那天,他向榮家主任許下這個願望。

「石伯伯的願望,是很多長照機構住民的縮影,」台北榮總家醫部主任林明慧在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舉辦的「面對長照3.0挑戰與創新研討會」中說道。

他們最需要安寧照護,卻被遺忘在長照機構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 )》曾提出一份報告,只要受到嚴重健康痛苦的人,例如末期癌症、肺衰竭、心衰竭、失智症等,都應獲得安寧緩和照護,而這群人很多都住在長照機構。林明慧說,長照機構住民的身體狀況起伏不定,在生命最後幾年,常處於好好壞壞的反覆循環中。

加拿大學者格魯尼爾(Andrea Gruneir)2010年曾發表一項研究,觀察約6.5萬名的加拿大長照機構住民,發現半年內有四分之一曾被送急診,常見原因包括肺炎、尿道感染或心衰竭等,其中6成最後住院治療。

然而,這些住院治療的人有23.6%在30天內過世,接受安寧緩和照護的卻僅佔1.9%、約43人。這份研究引起國際重視,「因為大家驚覺,原來長照機構住民是一群長期被忽視的安寧照護需求族群,」林明慧說。

在台灣的情況也類似,根據健保署2022年統計,接受安寧居家服務的機構住民只有3,778人,佔全台約8萬名住民的4.7%。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其實是一場家庭溝通

為了讓更多需要的民眾在熟悉的地方走完人生,衛福部在長照3.0中明確將「落實安寧善終」列為推動目標之一,並鼓勵民眾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書(AD)」。

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書?又該怎麼簽?《病人自主權利法》自2019年上路,只要是具完全行為能力的民眾,就能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流程,完成預立醫療決定書的簽署,並註記於健保卡中,載明自己對醫療處置、舒適照護,甚至後事安排的意願。

在長照機構也能推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嗎?答案是肯定的。不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社工室主任楊君宜建議採「階段式進行」,特別要重視前端的鋪陳與引導,「要先幫助民眾建構對死亡的概念。」

楊君宜舉例,機構可舉辦「早茶時光」等活動,邀請住民與家屬一起參加,在輕鬆氛圍中了解什麼是預立醫療決定。「當住民和家屬有了初步認同,再安排諮商才會順利推進,」這也是所謂的諮商前衛教(Pre-ACP)概念。

正式諮商時,會針對4大重點展開討論:

1. 我想要的醫療及舒適照護

2. 我希望的後事舉辦方式

3. 告訴家人我的價值觀

4. 聽聽家人對這些決定的想法

「與其說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其實更像一場家庭溝通,」楊君宜說。完成預立醫療決定後,不只民眾對死亡有更清晰的認識,機構照服員也能掌握照顧方向,進一步提升照護品質、家屬滿意度,甚至減少照顧爭議。

簽了也不一定有效?關鍵在「三方同步」

然而,民眾即使完成預立醫療決定,也不代表一切如願,關鍵在於「能否被確實執行」。林明慧建議,若住民希望減少檢查和醫療介入,機構可聯繫居家安寧團隊,協助提供緩和照護;若住民仍願意接受部分檢查與治療,則可轉由在宅急症團隊支援。

不過,現實面並不容易,楊君宜坦言,在台灣,只要家屬之間意見不一,醫療或照護團隊往往選擇不執行民眾預立的決定。

林明慧也補充,有些病人與家人關係疏遠,甚至拒絕讓家人參與諮商,導致家屬根本不知道病人曾經簽過預立醫療決定書,「這往往會帶來麻煩,像是財產處理或身後安排,都可能讓病人規劃好的一切無法落實。」

換句話說,想真正落實病人的選擇,除了簽署預立醫療決定,更要讓家人、醫療與長照團隊「三方同步」知情。

從法規到照服員,才能助善終真正發生

《病人自主權利法》上路將近7年,全台僅約10萬人完成簽署,與全國約80萬名長照人口相比,落差明顯。再看安寧緩和照護,根據2022年健保署統計,實際接受服務的人數不到7萬,對比每年約21萬人死亡,也僅佔三分之一。

其中最直接的障礙,就是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費用問題。一般收費約為2,000~3,000元,讓不少人卻步。為提高簽署率,健保署自去年起陸續公告6類對象,終生可免費進行1次諮商,包括:

1. 65歲以上重大傷病病人

2. 符合安寧療護收案條件者

3. 輕度失智者(臨床失智評估量表0.5~1分)

4. 病主法公告特殊疾病患者(例:囊狀纖維化症、亨丁頓氏舞蹈症等)

5. 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劃對象

6. 地區醫院全人全社區計劃或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劃中,年滿65歲且有多重慢性病者

除了個人層面的鼓勵,在制度面上,衛福部長照司目前也推動「減少住宿型機構住民至醫療機構就醫方案」,獎勵指標包括:

‧ 醫療機構與長照機構建立專責管理機制並簽訂契約

‧ 住民每人每年外出西醫門診次數少於14次,並提升慢箋使用比率

‧ 糖尿病住民的糖化血色素控制<8%且達成率超過45%

林明慧建議,未來可納入更多與善終相關的指標,例如推動預立醫療照護諮商、導入緩和需求評估篩檢工具、獎勵召開緩和家庭會議等,讓住民和家屬對死亡的思考與對話能更早展開。此外,凡是可能接觸到病人需求的第一線人員,包括長照機構的照顧服務員,都應接受相關課程與案例演練。

唯有如此,未來每一位像石伯伯一樣的機構住民,才有機會能如願地,在熟悉的地方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

延伸閱讀:

汗皰疹會自己好嗎?醫教汗皰疹藥膏使用,3招止癢預防

5天燒掉3萬看護費!爸媽65歲後,這8件事再忙也要顧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02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03

別再看體重!「1數字」才決定健康:太多害心梗、三高

三立新聞網
04

男左腹痛月餘,竟是直腸癌第3期!無血便、便祕、無家族病史,也要提高警覺

華人健康網
05

新增2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1男嬰發燒後「隔日死亡」

CTWANT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1

nn
不是應該問為什麼文中單身的石伯伯為什麼無法簽? 不知道訊息? 簽名對單身的他有何問題點?
05月12日16:42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腸病毒新生兒重症增2例 4天大男嬰染伊科病毒不治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福源顆粒花生醬多批產品黃麴毒素超標 竹市衛生局令停產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酷聖石冰淇淋「漂白水當白開水」供客人飲用2人就醫 台中食安處勒令停業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想靠肉毒變美?盧建勳醫師公開「9大黃金部位」:調對位置很重要!

姊妹淘

與死神拔河成功 44歲壯年男奇蹟重生

台灣好新聞

「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TVBS

聲音沙啞、走路喘,竟是氣管癌找上門!切除氣管與螺旋式重建手術,重拾健康

華人健康網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

陸男小便不停尿出蟲子 檢查揪出元兇:出在內褲上

CTWANT

孩子最愛的風味優格、早餐穀片不健康?!哈佛醫生揭露8款「偽健康食品」:容易造成腸道發炎

媽媽寶寶

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姊妹淘

暴雨釀災!類鼻疽創歷年新高:4大傳染病齊發,你該懂的雨災防疫3關鍵

康健雜誌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華人健康網

打造無歧視醫療!桃醫愛滋照護 9成感染者達U=U目標

中天電視台

平衡感和壽命長短有關?簡單「1動作」預測你的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條文8月1日上路 6大配套1次看

NOW健康

52歲男為投票忍牙痛引蜂窩性組織炎 家人急送醫保住一命

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2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其中1名早產男嬰死亡

NOW健康

薑不只是配角!營養師曝:每天攝取適量…可控血糖降發炎

中天電視台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網
影音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影音

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

陪伴出院、長照不中斷 亞東推「Home Easy Go」專案

NOW健康

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切除新利器!拋棄式子宮鏡冷刀精準又安心,守護子宮

華人健康網

研究揭「黃金睡眠區間」!每少1小時增9%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4人誤喝消毒水掛急診 醫師:絕對不要催吐

NOWnews 今日新聞

久站族注意!腳麻腰痛是警訊,5大久站族職業病及正確的居家舒緩方法

有醫靠

模擬人腦學習記憶! 陽明交大研發晶片仿人腦神經突觸

NOW健康

南部暴雨!4大傳染病疫情加劇 清理家園落實防疫3步驟

NOW健康

家族病史、重度吸菸2關鍵族群 肺癌篩檢3周年翻轉期別

NOW健康

誤將漂白水當開水下肚!醫示警正確急救1招

NOWnews 今日新聞

日走7000步享6大好處 蒼藍鴿:CP值最高

NOWnews 今日新聞

遺體泡水塔12小時!醫:飲用恐害腸胃感染 煮沸也不安全

中天電視台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潮健康

新生兒腸病毒再添2重症!5天大男嬰染「伊科11型」不治

中天電視台

暴雨狂炸中南部!災後積水「恐釀11種疾病」醫警告:4種可能致命

造咖

睡眠品質差小心腦淋巴系統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恐失智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口都是挑戰!近7成長者吞嚥困難、邊吃邊嗆:避開3種NG食物+3招軟食技巧,讓爸媽吃得香又營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加熱菸解禁!「2家業者14品項」有條件過關 未依規定最重將撤銷核准

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