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中藥房」中藥販售資格 最快 7 月納藥學系畢業生
為搶救岌岌可危的中藥行,衛福部發布《藥事法》「318 解釋令」,中藥團體表態力挺,盼能為凋零產業續命;西藥師則六度上街陳抗表達訴求,認為這是糟蹋專業。衛福部中醫藥司司長蘇奕彰說明新法上路 3 個月來的紛擾,強調藥師執行中藥的權利未受影響,且研議將適用對象新增納入藥學系畢業生,並取消「必須在學期間修畢」的限制。
蘇奕彰說,在列冊中,藥商從民國 94 年至 113 年,從 1 萬 585 家降到 7478 家,降低 29.35%,如果再不培養新血傳承,預估 10 年後,台灣的中藥行恐只剩下 3000 多家,恐影響民眾飲食文化及保健藥膳中藥材的基本需求。
藥商被消滅 零售、貿易可能斷鏈
中藥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郭昆茂表示,中藥商真的很有肚量,讓未取得執照的藥學系畢業生可以做中藥,藥師就是心胸太狹窄,什麼都要包山包海,連鎖藥局一間間開、中藥行一間間關,代表產業正在失衡,真心希望讓產業傳承、不要在這一代斷層,這也是民眾的用藥權益。
郭昆茂進一步說明,現在很多西藥局標榜有做中藥,但其實都是科學中藥,而中、西藥的管理和薪資條件也大不相同,中藥行平均月薪 3 萬元,比連鎖西藥局 8、9 萬元的一半還要低。
他也強調,中藥管理繁雜,從一開始的農產品,要經過炮製程序才能變中藥,西藥師並沒有做這一塊,藥商被消滅以後,台灣沒有中藥可以做,包含批發零售、貿易等原本由中藥商負責的,未來都會斷鏈。
中藥商全聯會立場「中西藥分業 擇一執業」
針對西藥師持續發動街頭抗爭,中華民國中藥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台灣省中藥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等中藥商團體到衛福部請願,向政府及社會提出 2 大訴求,說明中藥體系自立的重要性,並呼籲政府儘速推動改革,而且要建立真正公平、多元與分工明確的醫藥體系,讓中藥從業人員擁有自主教育與執照制度:
一、比照中西醫制度分工,中西藥應當專業分業、互補合作。台灣多年來建立起「中醫與西醫分業互補」的醫療制度,體現不同醫學體系的專業價值與照護功能;與此相同,中藥與西藥在理論基礎、實務應用與歷史傳承上本為 2 個截然不同的專業體系。強調「中西藥分業,擇一執業」不僅是對專業的尊重,也是建立安全與多元藥事服務體系的關鍵。
二、比照中國、韓國模式,建立中藥專業完整教育與執照制度。現行制度長期缺乏中藥教育與考照體系,導致數千家中藥業者陷入「無門合法」的困境。
中醫藥司今年 4 月和 6 月召開會議持續溝通,初步結論納入藥學系畢業生,並取消「必須在學期間修畢」的限制。蘇奕彰表示,大約有 4 成的藥學系畢業生沒有考取藥師執照,這些人才如果對於中藥有興趣,透過適當的學分和訓練,也可以投入中藥產業,且考量在學校可能很難修到足夠的中藥相關學分,因此,不限定在學期間修畢;相關規定待行政程序完備後,最快今年 7 月實施。
文/劉一璇、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