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每4人就有1人便秘!過度依賴瀉藥,恐讓大腸麻痺、便秘惡化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5月14日03:50 • 發布於 05月14日03:5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謝佳君 圖/photoAC
每4人就有1人便秘!過度依賴瀉藥,恐讓大腸麻痺、便秘惡化

便秘可說是現代人的文明病,大約每4人就有1人受便秘困擾,如果過度依賴瀉藥排便,容易導致用藥量愈來愈大、效果愈來愈差,腸子更不會蠕動;嚴重的「大腸無力症」甚至得進行大腸切除術,才能揮別便秘的陰霾。

30歲出頭的小婷(化名)從國中開始就飽受便秘所苦,三不五時就腹痛,肚子又鼓又脹,解便對她來說是一大苦事;到了高中,只要想到進食會需要解便卻解不出來,看到食物她就噁心反胃。為了排便,她每3~4天就得徒手摳挖肛門、塞甘油球或吃瀉藥,才能勉強解出一些,否則2、3週都還解不出來。後來甚至吃軟便劑、瀉藥,腸子依然沒有動靜,便秘還是如影隨形跟著她。

一開始,醫生嘗試給小婷補充纖維素、藥物治療,都不見改善,做了一系列檢查也找不出原因,最後接受大腸蠕動測試才確認是大腸無力症,且因為內科治療都不見效,最終進行大腸次全切除手術,終於能正常排出腹中宿便,她漸漸有了笑容。

便秘分成3大型態

解便被許多人視為每天的重要大事,但其實很多人無法天天排便順暢,甚至有些人1~2週才解便一次,便祕嚴重的人甚至1個月才能「解放」,就醫時X光一照,肚子裡滿滿糞便,吃了清腸用的瀉藥,糞便依舊「不動如山」。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大腸直腸肛門外科主任張伸吉表示,根據便秘原因,便秘主要分成3大型態:

‧ 糞便無法成形:主要因為缺乏纖維素,糞便無法結塊成形,當大腸沒有感受到糞便,就不會蠕動排出。現代人經常吃精緻食物,膳食纖維不足,以至於糞便無法成形,自然腸子蠕動能力也變差。

‧ 大腸蠕動緩慢:主因在於大腸本身蠕動相當緩慢,常見有5大原因,可能單獨或綜合出現,包括:生活習慣不良,如水喝太少、缺乏運動、過度依賴藥物排便;藥物影響,如嗎啡類藥物、鐵劑、解痙攣藥物等;內科疾病,例如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洗腎患者、高血鉀、或本身有巴金森氏症、全身性硬化症等神經方面疾病;心理疾病,例如長期憂鬱患者、容易焦慮不安的人,可能使用過多安眠藥或鎮靜劑,也會影響腸子蠕動;大腸疾病,像是癌症腫瘤引起的腸阻塞、發炎性腸道疾病、甚至大腸先天沒有神經等等。

大林慈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李翔豐表示,大腸無力症就屬於大腸蠕動緩慢、沒有力氣的便秘型態,但目前原因不明,有些研究認為和腸壁神經退化、導致腸道無法收縮蠕動有關,也有愈來愈多研究認為可能和腸內菌、腦腸軸失調有關。當其他原因排除,並接受大腸蠕動/排空測試,就能確認是不是大腸無力症引起的便秘。

‧ 骨盆腔肌肉不穩定:骨盆腔肌肉無力,難以將糞便用力擠出,也會造成便秘。包括年紀大、骨盆腔基底肌肉無力症、過瘦、長期臥床等,都容易發生,需進行肛門壓力測試。

過度依賴刺激性瀉藥恐惡化便秘 嚴重大腸無力需切除大腸

便秘藥主要有2種,一種是幫助糞便變軟的軟便藥,一種是促進腸胃蠕動的瀉藥。不過臨床上,醫師常遇到病患用了瀉藥仍舊無法解便,張伸吉說,以刺激性的瀉藥來說,它會不斷刺激大腸神經元,起初會有效果,但若過度依賴,長久下來會造成慢性發炎,積聚許多白血球、發炎組織,導致神經傳導變慢,病人會覺得排便效果變差就吃愈多,然後發炎愈嚴重,造成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大腸反而不動了,即使停藥,還是不會自主蠕動,因此應避免過度依賴瀉藥。

李翔豐也說,軟便藥只能增加腸道水分、軟化糞便,如果是腸胃蠕動不佳引起的便秘,還是必須借助刺激性的瀉藥幫助腸胃道蠕動,加速糞便從腸胃道排出,但瀉藥會加速腸道過度排空,腸胃道沒有東西,反而「罷工」,導致病患腸胃蠕動變慢,於是病人可能慢慢增加劑量,1顆吃不夠吃2顆,2顆吃不夠吃3顆,愈吃愈多,產生依賴性,造成瀉劑濫用

如果大腸保有部分功能,服用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還是能刺激大腸蠕動,但若大腸已經「麻痺」、給予刺激也沒用,就要考慮開刀,接受大腸次全切除或全切除手術。次全切除是盡量保留多一點大腸,但若改善情況不佳,外科醫師可能將大腸幾乎全切除,僅留下最末端一點點的乙狀結腸。

張伸吉說,嚴重的大腸無力症可能會只保留五分之一、大約5~10公分的乙狀結腸,大腸平均1.5公尺,可能僅剩10公分左右。且大腸切除後,將來容易頻繁腹瀉、也可能容易腹痛、發生腸沾黏,甚至因腸道是訓練免疫的重要器官,切除腸道後可能影響免疫力,較容易感冒、感染。

大腸無力症好發年輕女性、老人 沒有不適比解便頻率更重要

大腸無力症好發於年輕女性及老年人,張伸吉推測,許多女生從青春期後就不喜歡在公共廁所上大號,久而久之,即使腸道有糞便也不會刺激大腦產生便意,造成腸道敏感度愈來愈低。

不過李翔豐強調,其實一天排便3次或3天排便1次都算正常,甚至有些人5、6天才上一次,只要沒有不舒服,都可被接受。反倒是有些人認為天天都應該排便,只要沒有每天解便就感到焦慮,愈是焦慮,腸子愈不蠕動,惡性循環,導致腸道愈無力,因此無須給自己太大壓力。

延伸閱讀:

【圖解教學】凱格爾運動怎麼做?男女凱格爾運動7大好處一次看

橫紋肌溶解怎麼辦?橫紋肌溶解6原因、治療方法全解析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02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03

別再看體重!「1數字」才決定健康:太多害心梗、三高

三立新聞網
04

男左腹痛月餘,竟是直腸癌第3期!無血便、便祕、無家族病史,也要提高警覺

華人健康網
05

男吞嚥困難竟是雙癌警訊!3個月分階段治療,成功根除食道癌與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7

良利生物科技
許多人受西方醫學與營養學觀念影響,誤以為便秘與排便不順的問題全都源自腸道功能異常,實際情況卻遠比想像中複雜。 現代人普遍面臨飲食失衡、化學添加物攝取過多、作息紊亂、壓力大、失眠等問題,再加上台灣因健保制度便利、藥局密集,導致化學藥物取得容易,長期服用治標不治本藥品,容易造成肝腎與腸胃系統的負擔與損傷,進而引發便秘。此外,除了腸道健康不佳者易有排便困難外,肝臟發炎、脂肪肝等肝功能異常族群,也常見排便不順的情形。因此,便秘並非腸道問題的專利,許多慢性肝病患者同樣深受其擾。 若長期補充益生菌或各類有益腸胃的保健食品後仍束手無策,問題可能根源於肝功能失調。此時,建議尋求具備經驗傳承、精通辨證施治的民間中醫調理肝、腎(師承制中醫有別於學院派中醫),才有機會根本改善體質,徹底解決長期便秘的困擾。 如果沒有及時解決恢復臟腑功能,而是依賴軟便劑化合物、浣腸液等治標藥,將提高大腸癌風險!
05月15日03:57
南無阿彌陀佛
找機會多走路爬,。多吃青菜。少吃冰冷。養成喝溫水習慣
2024年01月31日09:45
陳怡樺
喝牛奶或者是吃菜,飯後水果。
05月14日18:01
🏌🏻‍♀️Masako🏃🏻‍♀️
👍👍👍👍👍👍👍👍收到🫡
2024年05月16日19:38
Benjamin
便祕族的好幫手 https://shp.ee/z5vd80p
2024年01月31日23:55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5月就驗出黃麴毒素!「福源花生醬」再檢驗仍超標 衛生局勒令停產回收

CTWANT

福源顆粒花生醬多批產品黃麴毒素超標 竹市衛生局令停產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腸病毒新生兒重症增2例 4天大男嬰染伊科病毒不治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酷聖石冰淇淋「漂白水當白開水」供客人飲用2人就醫 台中食安處勒令停業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想靠肉毒變美?盧建勳醫師公開「9大黃金部位」:調對位置很重要!

姊妹淘

與死神拔河成功 44歲壯年男奇蹟重生

台灣好新聞

「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TVBS

聲音沙啞、走路喘,竟是氣管癌找上門!切除氣管與螺旋式重建手術,重拾健康

華人健康網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

陸男小便不停尿出蟲子 檢查揪出元兇:出在內褲上

CTWANT

孩子最愛的風味優格、早餐穀片不健康?!哈佛醫生揭露8款「偽健康食品」:容易造成腸道發炎

媽媽寶寶

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姊妹淘

暴雨釀災!類鼻疽創歷年新高:4大傳染病齊發,你該懂的雨災防疫3關鍵

康健雜誌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華人健康網

打造無歧視醫療!桃醫愛滋照護 9成感染者達U=U目標

中天電視台

平衡感和壽命長短有關?簡單「1動作」預測你的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條文8月1日上路 6大配套1次看

NOW健康

52歲男為投票忍牙痛引蜂窩性組織炎 家人急送醫保住一命

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2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其中1名早產男嬰死亡

NOW健康

薑不只是配角!營養師曝:每天攝取適量…可控血糖降發炎

中天電視台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網
影音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影音

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

陪伴出院、長照不中斷 亞東推「Home Easy Go」專案

NOW健康

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切除新利器!拋棄式子宮鏡冷刀精準又安心,守護子宮

華人健康網

研究揭「黃金睡眠區間」!每少1小時增9%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4人誤喝消毒水掛急診 醫師:絕對不要催吐

NOWnews 今日新聞

久站族注意!腳麻腰痛是警訊,5大久站族職業病及正確的居家舒緩方法

有醫靠

模擬人腦學習記憶! 陽明交大研發晶片仿人腦神經突觸

NOW健康

南部暴雨!4大傳染病疫情加劇 清理家園落實防疫3步驟

NOW健康

家族病史、重度吸菸2關鍵族群 肺癌篩檢3周年翻轉期別

NOW健康

誤將漂白水當開水下肚!醫示警正確急救1招

NOWnews 今日新聞

日走7000步享6大好處 蒼藍鴿:CP值最高

NOWnews 今日新聞

遺體泡水塔12小時!醫:飲用恐害腸胃感染 煮沸也不安全

中天電視台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潮健康

新生兒腸病毒再添2重症!5天大男嬰染「伊科11型」不治

中天電視台

暴雨狂炸中南部!災後積水「恐釀11種疾病」醫警告:4種可能致命

造咖

睡眠品質差小心腦淋巴系統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恐失智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口都是挑戰!近7成長者吞嚥困難、邊吃邊嗆:避開3種NG食物+3招軟食技巧,讓爸媽吃得香又營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