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迅罹焦慮症 精神科醫師解析6大症狀與治療關鍵
歌手陳奕迅在演唱會紀錄片中,首度公開自己罹患焦慮症、需靠藥物穩定情緒的歷程。他坦言,巡演過程壓力極大,曾多次想放棄演出,也曾嘗試停藥,卻出現劇烈反應,「即使睡得很好、心情也很好,不吃藥還是會焦慮,根本控制不了。」
紀錄片揭露:光環下的焦慮與脆弱
陳奕迅說有時候真的覺得做得不夠好,說錯話會被放大,會迷惘、甚至流淚。在與粉絲互動時,有人問陳奕迅:「你說情緒有問題,不想做巡演,那你怎麼振作起來?」陳奕迅說有時候真的想放棄,但想到這麼多人花了心思創作這場演出,就覺得不甘心。他強調,「當你靜下來想清楚,會發現自己的心態主宰一切。」
焦慮不是你太脆弱,是大腦誤判風險
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表示,很多焦慮症患者常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情緒化、太玻璃心,但其實焦慮不是性格問題,而是大腦的誤判。
「不是你太脆弱,而是你的大腦把安全的事誤認為危險,」楊聰財指出,焦慮症常是大腦杏仁核過度活躍,加上神經傳導物質如血清素濃度不足,導致情緒放大、難以冷靜,「小事也像大事」,長期下來就成了慢性焦慮。
舉例來說,有些人光是搭捷運、要開會就會焦慮到胃痛、冒冷汗。明明事件沒有真正風險,大腦卻像誤觸警報器,讓人陷入無法安定的反應中。
焦慮會「假裝是身體病」:心悸、胃痛、頻尿、失眠都有可能
「很多人會因為心悸、胸悶、腸胃不適跑去做檢查,但所有數據都正常,反而被醫師告知:你可能是焦慮症狀。」楊聰財說,焦慮會以各種方式向身體發出訊號,像是肌肉緊繃、睡不好、頭暈、手腳冰冷、甚至頻尿,但若只治身體、不處理情緒源頭,問題會反覆出現。
旁人說「不要緊張」沒幫助,理解才有力量
「很多人對焦慮者說:你不要想太多啦、不要緊張,但這些話只會讓當事人更挫折。」楊聰財強調,焦慮不是靠意志力克服的,而是需要透過理解情緒背後的邏輯,並進行正確的治療與練習。
穩定焦慮的方式有哪些?醫師建議這樣做:
- 藥物治療:穩定神經傳導物質,改善生理機制。
- 認知行為治療(CBT):訓練改變焦慮思考迴路。
- 自律神經訓練:例如正念呼吸、肌肉放鬆、規律運動。
- 日常照護:建立飲食、睡眠、散步等日常節奏。
楊聰財補充:「焦慮有時它反而是人生轉彎的契機。能安住情緒的人,才有餘力走得長遠。」
陳奕迅的自白,讓更多人看見情緒不再是羞於啟齒的事。焦慮不是脆弱,也不是失敗,而是我們身體在提醒自己:你過得太累了,該停下來照顧自己了。
正視情緒,求助專業,就是為自己做的第一步健康決定。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