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長女性罹肺腺癌 食品防腐劑惹禍
中研院於二○一六年發起「台灣癌症登月計畫」,並與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簽署合作備忘錄,分析肺腺癌患者飲食及生活環境,證實汽機車廢氣、PM二點五等多環芳香烴(PAHs)、加工食品防腐劑的亞硝胺為主要致癌關鍵因子。
「導致肺腺癌的內生性因子及環境因子同樣重要。」中研院化學所特聘研究員、計畫主持人陳玉如表示,這項研究共收案來自對台灣、美國、歐洲等四○六名肺腺癌患者,平均年齡六十至六十五歲,分析其飲食、生活環境等因子與罹癌之間的關聯性。
結果發現,男女性對環境因子耐受性不同,且致癌非單一因素且為長期累積結果,例如,女性對食物工業使用的防腐劑、食品添加物等亞硝胺成分特別敏感,台灣年紀較大的女性肺腺癌患者大都與長期攝取防腐劑有關,研判是早期女性經常食用醃漬物,而年輕肺腺癌女性則與內在基因、荷爾蒙等因素有關。
至於男性肺腺癌,則與吸菸、汽機車排放廢氣、PM二點五懸浮微粒中的多環芳香烴有關,因台灣機車數量眾多,陳玉如提醒,男性騎乘機車時,應該習慣戴上口罩,以降低罹癌風險。
「台灣癌症登月計畫」已發表多項研究成果,二○二○年研究證實,台灣女性肺腺癌患者中,不吸菸者比率高於吸菸者,近期完成全球首次涵蓋歐美與亞洲多族群的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體研究,其研究成果已刊登於國際頂尖期刊《癌細胞》(Cancer Cell)。
陳玉如指出,多環芳香烴、亞硝胺均具有環境致癌物的突變印記,並不是台灣或亞洲特有,而是全球共通現象,而帶有突變印記的肺腺癌患者預後不如預期,存活率較其他癌友還要低。
研究團隊進一步分析癌友蛋白質體,將肺腺癌分為三大亞型,其中名為C二「類晚期」亞型,在臨床上屬第一期早期癌症,但其所展出的分子特徵,卻與晚期腫瘤高度相似,以致復發與轉移風險極高。
陳玉如說,已鎖定特定亞型中表現量特別高的四個蛋白質位點,著手研發血液檢測試劑,如研發成功,即可精準篩檢容易復發的「類晚期」患者,積極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