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筆健檢數據示警!洪育忠醫師:骨質疏鬆已成「不分齡」的沉默流行病
骨質疏鬆症也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全球第二大的重要流行病,僅次於心血管疾病。根據國健署最新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19 歲至 64 歲國人的鈣攝取量,不到建議量的一半。加上國人也普遍維生素D攝取不足,都導致骨鬆的風險提高。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洪育忠醫師就示警,根據近萬筆健康檢查資料分析,國人骨質狀況,有超過一半的檢查結果未達及格標準。洪育忠醫師也呼籲民眾,不論是傳統篩檢工具、或是現行新的AI篩檢工具,唯有及早進行篩檢,才能透過醫療或非醫療的方式提前介入,掌握恢復健康的主動權。
骨質疏鬆到底有多嚴重?洪育忠醫師點出生活中的危險因子
洪育忠醫師表示,骨質疏鬆發生在女性機率大於男性,主要是因為女性天生骨架較小、加上更年期荷爾蒙的劇烈變化、以及懷孕過程都可能導致骨質大量流失。尤其懷孕期間沒有補充足夠的鈣質,媽媽的骨質甚至可能會流失一大半。
而且骨質疏鬆來得悄然無聲,通常沒有明顯的症狀,多半是因為骨折、骨裂才發現,一旦長者跌倒而造成髖關節骨折,便有很大的風險喪失自理能力必須臥床,甚至提升死亡率 1-2 成。
洪育忠醫師分析,骨質疏鬆的問題,除了賀爾蒙的差異、鈣質或維生素D攝取不足,還有現代生活型態更是骨質流失的加速器。以下幾點是民眾最應注意的危險因子與高風險族群:
- 缺乏日照與運動:缺乏日照和運動會直接影響維生素D的合成,而維生素D是人體吸收鈣質的關鍵。辦公室族群由於工作性質,長時間待在室內,缺乏戶外活動,容易導致維生素D不足。
- 錯誤的飲食習慣: 過量攝取含糖飲料、碳酸飲料、咖啡等,會影響鈣質吸收,進而影響骨質健康。同時這些飲料通常含有較高的磷酸鹽,會與鈣質結合,降低鈣質的利用率。
- 體重過輕:體重過輕與骨密度呈正相關,表示體重不足的人,骨質也可能較為薄弱。這是因為骨骼需要一定的重量刺激才能維持其密度和強度。
洪育忠醫師也補充:「其實在診間看到身形非常瘦的受檢者時,一般推測骨質大概也不會太好。」
常見的骨鬆高風險族群
.生育過的女性
.體重偏低的民眾
.生活習慣不佳者
.缺乏鈣質、維生素D的族群
.有骨質疏鬆家族遺傳史的人
骨密度檢查有哪些方法?AI技術補足傳統檢測缺口
因應骨鬆來的無聲無息,要提早發現骨質出問題,就變得相當重要,現在的醫療科技發達,有很多篩檢的工具,洪育忠醫師也一一分析,傳統工具與新技術,在使用上的適用族群跟情境:
傳統社區篩檢 - 超音波:社區篩檢常見以超音波測量腳踝或手腕,但這種方式「誤差會比較大」,且無法測量真正攸關骨折風險的腰椎與髖關節。
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目前被國際骨質疏鬆相關指引廣泛採用,具備高準確性與再現性。但因需躺著靜止約 10-15 分鐘不能動,對高齡長者可能會比較不方便。
骨密度分析及骨質疏鬆症AI輔助診斷:這項AI新技術的優勢在於,它能直接運用X光片進行分析,不需額外再做其他的檢測。同時因為速度快、準確度高,所以也適合當作大規模的篩檢工具。
洪育忠醫師也補充,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是目前診斷骨質疏鬆症的黃金標準,建議可透過AI骨密初篩快速找出疑似有骨質問題的病人,並進一步以DXA進行確認。
AI篩檢人人可做!醫師提醒:高風險族群更應善用
洪育忠醫師表示,其實醫師一直都在尋找對民眾身體負擔不大,而且能夠幫助我們快速診斷的好工具,由於AI骨密度檢測具備低成本、低傷害的特性。AI骨密度檢測這項新技術在研發初期,他早已有在關注。
至於哪些人適合做AI骨密度篩檢?洪育忠醫師表示,其實AI篩檢是適合所有人,建議成年人都能在適當年齡進行一次風險初篩,並依風險程度追蹤,高風險族群更需要善用適合的篩檢工具;民眾應建立定期篩檢的觀念,建議女性在 30 歲後、男性在 40 歲後,可以考慮進行一次骨密度檢測,建立個人健康基準線,以利於未來追蹤。
骨質疏鬆可逆轉嗎?洪育忠醫師:骨質流失是可以治療的!
面對骨鬆的問題,許多民眾都會迷思,到底骨質疏鬆可不可以逆轉?洪育忠醫師表示:「其實骨質流失是可逆的、是可以治療的。」因為骨骼每一刻都在進行新生、與代謝的動態平衡,只要用對方法,就有機會改善骨質問題。
洪育忠醫師表示,一般我們會建議攝取適量的鈣、維生素D、維生素K等營養素外,我們也會特別說明,其實最有效的策略,就是負重運動。重訓的過程,肌肉骨頭都會一起變強壯,這才是對抗骨質流失的治本之道;若民眾已經發生骨質疏鬆問題,現在也有很多不同的治療方式,例如:抑制骨質流失、或增加骨質生成的藥物可以使用,所以其實是有機會控制跟改善的。
萬筆健診數據警訊!女性風險高、骨鬆出現年輕化
根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提供《Heho健康》2024健康檢查【骨質密度健康】統計資料,針對近萬筆資料分析發現(共 9930 筆健康受試者資料),有超過一半(52%)的民眾骨質密度不及格,其中 46%為骨質減少,6%已達骨質疏鬆程度。骨質疏鬆的患者女性佔比高達 79%,遠超過男性的 21%。而在骨質減少的案例中,女性也佔了 61%。
透過這些健康受試者的數據,洪育忠醫師表示,骨質流失已不再是銀髮族的專利,已經成為「不分齡」的沉默流行病。在被檢測出「骨質減少」的群體中,有高達 54%的民眾年齡不到 50 歲、即使是更嚴重的「骨質疏鬆」也有近四分之一的患者,是在 50 歲前被診斷出來。洪醫師也呼籲,民眾應正視骨鬆問題,採取行動守護骨骼健康。
「上醫醫未病」:健檢的真正價值是阻止疾病發生
「上醫治未病之病、中醫治欲病之病、下醫治已病之病」洪育忠醫師強調,「上醫治未病」的觀念與現代預防醫學不謀而合,健檢的價值不僅是發現疾病,更重要的是在疾病尚未發生前,及早識別風險因子,進行健康促進與預防介入。
洪育忠醫師舉例,大腸鏡可在癌症尚未發生前發現並切除息肉,降低大腸癌風險;同樣地,骨質密度下降雖無明顯症狀,但已反映骨骼健康出現隱憂。若能及早發現,透過營養、運動與必要治療介入,有機會延緩甚至逆轉骨質惡化,進而預防骨折與失能風險。
洪醫師最後也提醒民眾,建立健康意識與定期檢查習慣,才是守護骨骼健康的根本之道。民眾可從調整飲食、增加負重運動做起,並諮詢醫療專業,訂製最適合自身的骨骼健康管理策略。
文、照片/江宏倫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