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招13名額只來9人!臺大兒科住院醫師「招不滿」…主治醫師扛夜班還隨時待命,恐加速前線人力流失

今周刊

更新於 19小時前 • 發布於 19小時前

郭美懿

圖片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提供

面對兒科人力持續短缺,就連頂尖醫學中心也難招滿住院醫師!國內龍頭臺大兒童醫院去年首現住院醫師「招不滿」狀況,今年預定招募13個名額則僅招到9人,再度未滿額。為填補值班人力缺口,8月起主治醫師將加入夜班行列,有醫師擔心夜間值班仍須隨時待命(on call),恐難兼顧複雜性的急重症照護;而年輕醫師也可能因此決定離開、自行開業,加速前線人力流失。

臺大兒童醫院因住院醫師招不滿,預計8月起主治醫師將加入夜間值班,輪值時間從傍晚5時至午夜12時。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表示,此次調整主治醫師值班制度,除了因人力不足,也與提升PGY(西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教學品質有關。現行PGY訓練中,兒科僅安排6週輪訓時間,醫學生對兒科了解有限,導致投身意願降低。透過主治醫師夜間帶訓,希望改善學習品質,也為兒科未來鋪路。

事實上不只臺大兒醫,包括馬偕、高雄長庚、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醫學中心也出現類似情形,先前已有部分醫院醫界對此發出警訊,呼籲政府不應再視兒科困境為個別醫院問題,應集中人力、調整健保給付,從制度面解決少子化下的醫療危機。

值班仍須on call,照護分身乏術

對此,臺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醫師指出,今年新進的住院醫師人數已掉到過去的四分之一以下,由於臺大的病患複雜度高,在人力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只能由主治醫師下來值班。但部分科別人力有限,有些主治醫師值夜班同時,仍須24小時待命,一旦出現需要急救、裝設葉克膜搶命等危急狀況,恐分身乏術。

「雖然說是少子化,但生重病的孩子並沒有變少,我們還是很忙碌、還是有許多複雜的病人需要處理。」他舉例,大出血、血糖突然降低、休克、安裝葉克膜等緊急狀況出現,最需要人力與專業去反應,「有些細瑣的處理或行政工作,就無法像過去人力多的時候可以那麼快處理。」

儘管臺大已增加專科護理師來一起照顧,以求醫療照顧品質不變,但專業護理師缺口一時難補齊,二來醫師人力也在快速消失中,不只是兒科,急重症、中風、心肌梗塞等專業救護人力都是如此。呂立苦笑,自己今年已58歲,幾年後就要退休,「我們這一代的醫師常是『功德型』,錢很少也照做,但年輕醫師寧願自己出去開業,看輕鬆簡單的病,幹嘛要來看危險的?」

延伸閱讀:

80歲夫妻顧103歲媽,「在家住院」行不行?每天訪視、24小時專線待命…新店耕莘把醫院搬到病人家

兒科賠錢又找嘸醫師,大醫院紛關閉門診

而台灣兒科急診醫師平均年齡已達40至50歲,「以後誰願意做這個職位?(政府)有沒有把加護病房風險這麼大的部分考慮進去?」

呂立直言,健保只給付一顆藥多少錢,沒考量小朋友吃不了幾顆藥、卻需要高難度的處置,「這幾年下來有進步一點點,但老實講沒把兒科成本合理計算的問題解決」,自然難以翻轉「小兒科虧本」的思維——「反正賠錢,又找不到人,有的醫院乾脆關掉小兒科的病房!」

難道基層診所不能彌補兒科需求?他解釋,一般兒科診所能處置的有限,若孩子不幸得了重病或慢性病,在地求醫恐怕成挑戰。另一方面,有些醫師可能因年紀、體力無法負荷值夜班+隨時待命的壓力,轉而退出第一線照護,「那麼厲害的醫生只開感冒藥,真的很可惜!」

更何況,現在兒醫還涵蓋兒虐、兒童安寧等議題,「當大家忙著處理第一線的問題,這些比較複雜性的照顧,就只能處理得比較簡單了…這些都是挑戰跟困難。」呂立說。

醫界籲成立專責單位,打造有未來感環境

據《周刊王》報導,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林口長庚小兒科過去年年滿招14人,留任率可達8成;但近年多降至9至10人,願意留下來的僅2成。台灣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直言,大型醫院醫師除照顧病患,還須負責教學與研究,工時長、給付低,缺乏制度性保障,使年輕醫師逐漸遠離兒科。

歐良修呼籲,政府不該再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補貼來解決,而是應參照日本成立「兒童家庭廳」的模式,設立專責單位統籌政策,打造長期且有未來感的醫療職涯環境,俾使住院醫師感受到「國家重視兒童醫療」,才能真正解決兒科人力不足問題。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56、00878、00919…恐成重災區?金管會兩道閘門「嚴禁配息灌水」!一表看真相,誰才是真正高股息
「被啃老兒逼到半夜逃家」退休夫妻月領5萬年金淚訴:40歲雙胞胎不工作,月吃3萬伙食費、體重200公斤

健康指南:注意肝警訊

肝病是國人常見的「沉默殺手」,初期症狀如倦怠、食慾不振、眼黃膚黃易被忽視,卻可能默默進展為嚴重肝硬化或肝癌。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失智症兇手抓到了!多做3件事遠離健忘腦、腦退化,50歲後活化大腦必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02

60歲婦不菸不酒不咳嗽!照X光驚見「7、8公分腫瘤」 蘇一峰:肺癌末期

三立新聞網
03

33歲男星「肺腺癌第四期」 台大醫:「4現象」慘已末期

三立新聞網
04

60歲婦不菸不酒...「1症狀」拖3個月癌末 驚見8公分肺腫瘤

TVBS
05

男小便從尿道「噴出一堆蟲」 醫也嚇壞!追查主因:內褲惹禍

鏡週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2

Monika
民進黨的綠色衛福部在幹嘛?也在搞大罷免?怎有空照顧人民的正事⋯😮‍💨
12小時前
路路行
台灣大街小巷牙醫師特别多,能否兼診兒科?
11小時前

顯示全部

最新消息

影音

走路腿卡卡打不開?小心髖關節磨損 想放鬆在家就能練

健康2.0影音

蓮霧降血糖、木瓜助消化、芭樂降血脂!12種水果功效曝光 這樣吃控血糖

健康2.0

走路腿卡卡打不開?小心髖關節磨損 想放鬆在家就能練

健康2.0

花椰菜梗別丟!1成分助肝臟解毒 專家揭「最營養吃法」春季養肝排毒必學

健康2.0

紅蘿蔔有點發霉還能吃?答案超意外!「木瓜吃錯」恐增肝癌風險

健康2.0

才新婚就出事!夏宇童罹早發型白內障 醫:這類人要小心

健康2.0

血糖高容易口渴不是糖尿病!竟是癌王前兆 胰臟癌20年增4倍

健康2.0

這樣吃雞胸肉超清爽!夏天必學口水雞+海南雞飯 簡單又消暑

健康2.0

糞便帶血恐藏大腸病變 北榮桃園分院強調早期診斷重要性

中華日報

2025生技展人氣焦點!「茗京萃」漢方茶飲掀養生話題,吸引忙碌女性關注

姊妹淘

幸福的伴侶平日會做「這5件事」 心理師:簡單但多數人都忽略

健康醫療網

9歲女童父母重視成績她壓力大 半個月近視暴增900度

CTWANT

牙齒愈少失智風險愈高? 醫揭咀嚼與大腦退化關鍵關聯

健康醫療網

不是懷孕都會孕吐!醫師揭「無症狀懷孕」迷思:月經觀察、兩項檢測才是關鍵

姊妹淘

「若認不出你,不是不愛你」名醫列失智心願 5萬人看哭

三立新聞網

沈玉琳驚傳猛爆性肝炎! 6成患者與過量服用「乙醯胺酚」有關,醫揭肝臟大罷工4徵兆

潮健康

百萬失智新藥「1款不納健保」石崇良曝「3關鍵原因」

三立新聞網

出身擁有60多位醫生的家族,因一場火警而嶄露頭角!台大醫院新院長余忠仁如何做醫界龍頭老大?

康健雜誌

看護、篩檢、公費藥規定都變了!8月新制6件事一次看

康健雜誌

不只變胖還肌肉流失! 營養師揭「肌少型肥胖症」恐怖後果:死亡風險顯著升高

潮健康

大學生使用大麻 出現被害妄想!家人醫師聯手救回失控的他

健康醫療網

吃鳳梨抗發炎、改善高血壓 但3類人食用前要注意!

康健雜誌

氣管重建手術難度高!台南名醫「創新手術」2月救2命

中天電視台

高血壓不分年齡,從20到80歲都該警覺!營養師推得舒飲食,助血壓控制管理

華人健康網

貧血竟是大腸癌作怪!洗腎者易忽略腫瘤警訊 醫師提醒留意「兩症狀」

風傳媒

加熱菸反增紙菸雙重使用率、總吸菸量,專家拋 3 法補救

Heho健康

哺餵母乳不只對寶寶好!醫:媽媽可降低罹乳癌、子宮內膜癌風險

Heho健康

包飯糰釀腕隧道症候群 中醫師針灸4穴位解麻痛

台灣好新聞

過度攝取代糖飲料,死亡率比喝含糖飲更高

常春月刊

吃麵也能瘦!顛覆麵食定義的「全方麵」,宵夜族、健身控狂推的夢幻神麵

媽媽寶寶

不只上班族!包飯糰10年早餐店老闆娘遭「滑鼠手」纏身

中天電視台

貧血可能不是洗腎造成的!醫籲:9萬洗腎病友別忽略的腫瘤警訊

華人健康網

保健品開封要放冰箱嗎?乾燥劑、棉花要丟嗎?藥師教你「正確保存法」

優活健康網

講座報名/遠離腦中風這樣做! 神經科醫師授保健秘訣

NOW健康

不攝腺,就行動!抗癌腺上見

永續幫

辣媽甩肉20公斤!出國1周大吃仍瘦 醫揭「2關鍵」不復胖

三立新聞網

暴雨淹水後恐藏致病菌 嘉縣籲落實清潔消毒防感染

中華日報

多重原發性癌症免驚!複合型達文西手術一次切除多處腫瘤,併發症與復發率低

華人健康網

皮膚病與3臟腑有關?中醫:搭配「青黛」內外兼治改善膚況

中華日報

PSA異常卻找不到病灶?次世代攝護腺癌檢測技術預計今年上路

中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