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13名額只來9人!臺大兒科住院醫師「招不滿」…主治醫師扛夜班還隨時待命,恐加速前線人力流失
郭美懿
圖片 Shutterstock(示意圖非當事人) 提供
面對兒科人力持續短缺,就連頂尖醫學中心也難招滿住院醫師!國內龍頭臺大兒童醫院去年首現住院醫師「招不滿」狀況,今年預定招募13個名額則僅招到9人,再度未滿額。為填補值班人力缺口,8月起主治醫師將加入夜班行列,有醫師擔心夜間值班仍須隨時待命(on call),恐難兼顧複雜性的急重症照護;而年輕醫師也可能因此決定離開、自行開業,加速前線人力流失。
臺大兒童醫院因住院醫師招不滿,預計8月起主治醫師將加入夜間值班,輪值時間從傍晚5時至午夜12時。臺大兒童醫院院長李旺祚表示,此次調整主治醫師值班制度,除了因人力不足,也與提升PGY(西醫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醫師教學品質有關。現行PGY訓練中,兒科僅安排6週輪訓時間,醫學生對兒科了解有限,導致投身意願降低。透過主治醫師夜間帶訓,希望改善學習品質,也為兒科未來鋪路。
事實上不只臺大兒醫,包括馬偕、高雄長庚、林口長庚、台北榮總等醫學中心也出現類似情形,先前已有部分醫院醫界對此發出警訊,呼籲政府不應再視兒科困境為個別醫院問題,應集中人力、調整健保給付,從制度面解決少子化下的醫療危機。
值班仍須on call,照護分身乏術
對此,臺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醫師指出,今年新進的住院醫師人數已掉到過去的四分之一以下,由於臺大的病患複雜度高,在人力大幅減少的情況下,只能由主治醫師下來值班。但部分科別人力有限,有些主治醫師值夜班同時,仍須24小時待命,一旦出現需要急救、裝設葉克膜搶命等危急狀況,恐分身乏術。
「雖然說是少子化,但生重病的孩子並沒有變少,我們還是很忙碌、還是有許多複雜的病人需要處理。」他舉例,大出血、血糖突然降低、休克、安裝葉克膜等緊急狀況出現,最需要人力與專業去反應,「有些細瑣的處理或行政工作,就無法像過去人力多的時候可以那麼快處理。」
儘管臺大已增加專科護理師來一起照顧,以求醫療照顧品質不變,但專業護理師缺口一時難補齊,二來醫師人力也在快速消失中,不只是兒科,急重症、中風、心肌梗塞等專業救護人力都是如此。呂立苦笑,自己今年已58歲,幾年後就要退休,「我們這一代的醫師常是『功德型』,錢很少也照做,但年輕醫師寧願自己出去開業,看輕鬆簡單的病,幹嘛要來看危險的?」
延伸閱讀:
80歲夫妻顧103歲媽,「在家住院」行不行?每天訪視、24小時專線待命…新店耕莘把醫院搬到病人家
兒科賠錢又找嘸醫師,大醫院紛關閉門診
而台灣兒科急診醫師平均年齡已達40至50歲,「以後誰願意做這個職位?(政府)有沒有把加護病房風險這麼大的部分考慮進去?」
呂立直言,健保只給付一顆藥多少錢,沒考量小朋友吃不了幾顆藥、卻需要高難度的處置,「這幾年下來有進步一點點,但老實講沒把兒科成本合理計算的問題解決」,自然難以翻轉「小兒科虧本」的思維——「反正賠錢,又找不到人,有的醫院乾脆關掉小兒科的病房!」
難道基層診所不能彌補兒科需求?他解釋,一般兒科診所能處置的有限,若孩子不幸得了重病或慢性病,在地求醫恐怕成挑戰。另一方面,有些醫師可能因年紀、體力無法負荷值夜班+隨時待命的壓力,轉而退出第一線照護,「那麼厲害的醫生只開感冒藥,真的很可惜!」
更何況,現在兒醫還涵蓋兒虐、兒童安寧等議題,「當大家忙著處理第一線的問題,這些比較複雜性的照顧,就只能處理得比較簡單了…這些都是挑戰跟困難。」呂立說。
醫界籲成立專責單位,打造有未來感環境
據《周刊王》報導,台灣兒科醫學會統計,林口長庚小兒科過去年年滿招14人,留任率可達8成;但近年多降至9至10人,願意留下來的僅2成。台灣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歐良修直言,大型醫院醫師除照顧病患,還須負責教學與研究,工時長、給付低,缺乏制度性保障,使年輕醫師逐漸遠離兒科。
歐良修呼籲,政府不該再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補貼來解決,而是應參照日本成立「兒童家庭廳」的模式,設立專責單位統籌政策,打造長期且有未來感的醫療職涯環境,俾使住院醫師感受到「國家重視兒童醫療」,才能真正解決兒科人力不足問題。
更多今周刊文章
0056、00878、00919…恐成重災區?金管會兩道閘門「嚴禁配息灌水」!一表看真相,誰才是真正高股息
「被啃老兒逼到半夜逃家」退休夫妻月領5萬年金淚訴:40歲雙胞胎不工作,月吃3萬伙食費、體重200公斤
留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