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可麗陪巴金森父演幻覺劇本 從拉回現實到走進他的世界
巴金森氏症不只讓人手抖行動慢,當進展到中後期,還可能伴隨失智與幻覺,讓照顧者進退兩難。藝人苗可麗分享與罹病父親的相處歷程,從否認到理解,從抗拒到共演,父親也轉變,有更穩定的情緒與家庭的平靜。
手抖、幻覺、記憶混亂 苗可麗父病情漸重
苗可麗分享,父親患有巴金森氏症多年,必須靠藥物控制手抖,但藥物無法阻止意識混亂、記憶力減退,甚至出現許多幻覺。她曾多次聽到父親指著角落說:「有人在吵架」、「我要回家」,或小心翼翼走路,是因為「地上有水、有魚」。
一開始她試圖說服父親「這些都是假的」,結果卻惹怒他,讓對方堅持自己說的是事實。
不再否認幻覺 而是加入演出「父親劇本」
從一次次爭執中,苗可麗漸漸明白,與其用盡力氣要把父親從幻覺拉回現實,不如進入他的世界。
她開始「配合演出」,幫忙抓魚、調解吵架、質問幻覺中的陌生人,甚至有一次配合父親「被綁架」的妄想,差點報警。有次父親盯著腳趾頭說「有隻貓」,她也立刻回應:「好,我趕走牠」,還被父親阻止。
苗可麗說:「我和爸爸在他的世界裡,他得到了理解和認同,所以比較少生氣了。他的恐懼因為我出面調解,很快就放下了。」
用唱歌陪伴 讓他在當下快樂就好
除了配合幻覺,家人也試圖用更多方式讓父親開心。苗可麗和姊姊知道父親愛唱歌,就買了麥克風陪他高歌,希望透過喜歡的音樂,幫他減輕恐懼與不安。
她坦言,父親忘了很多事,但卻記得所有歌詞,「我們在他的世界裡陪著他,或許他等等又忘了,但沒關係,不管在哪裡,我們都會和他在一起。」
幻覺不是藥物副作用 巴金森晚期常見失智與妄想
對於患者是否因藥物產生幻覺?亞東醫院神經醫學部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醫師指出,這並不是藥物副作用,而是巴金森氏症病程發展的結果。
巴金森氏症六到十年後約60%也會出現失智,我們稱之為巴金森氏症後期失智症 ,當中大約30到40%的病人伴隨有妄想及幻覺,幻覺是因為病情發展出現,因人而異,盡量要了解為什麼病人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妄想及幻覺,有時候去除原因,妄想幻覺便會下降。
幻覺可以治嗎?行為照顧技巧優於藥物
甄瑞興補充,雖然可以使用部分精神科藥物緩解幻覺,但使用這類藥物後,病人的智能會受影響,一般在病人家屬能接受情況下,盡量不使用藥物。
甄瑞興建議最好的方式是行為治療與照顧技巧訓練,正面面對及接受這種症狀的出現,可減少妄想幻覺的發生頻率,並降低使用精神藥物的依賴。
文/楊依嘉、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