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刀減重!「胃繞道手術、縮胃手術」的差異為何?
一名 45 歲的吳先生,從小身型就圓滾滾的,才小學就已經 90 公斤,成年後的體重更是高達 180 公斤。出社會工作後,他因工作不順利以吃紓壓,體重飆破 280 公斤,甚至更高,不但影響健康,更因此畏懼旁人目光而長達六年足不出戶,每天行走最遠的距離是房間到廁所。
不過在醫學的介入治療之,他從飲食、運動、醫療、生活環境上多管齊下,終於瘦到 150 公斤並接受外科手術。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健輝表示,該病患先執行縮胃手術,再由整形外科切除 4.5 公斤的贅皮,最後吳先生體重降至 80 公斤,且持續下降中。
BMI50 以上 麻醉狀態下易發生心肌梗塞、中風
張健輝說明,上述個案吳先生,初期因過胖無法移動、無法抽血,因此建議先從飲食調控、運動介入,由營養師制定素食飲食計畫、內科醫師以藥物治療、復健科安排運動計畫,瘦至 200 公斤後才有辦法到院進一步檢查。
張健輝進一步補充,針對類似這樣的個案,減重手術最大的挑戰在麻醉風險與手術併發症,國外文獻紀載,BMI 50-60 以上,在麻醉狀態下發生心肌梗塞、中風、肺靜脈栓塞等併發症的機率急遽上升,病人當時的 BMI 已經高達 87,遠超過病態性肥胖 (BMI40),因此,就算減至手術時的 155 公斤,仍有相當風險。
「胃繞道手術」能減少多餘體重的 75-80%
張健輝指出,胃繞道手術和縮胃手術都是耳熟能詳的減重手術,胃主要分泌飢餓荷爾蒙,遠端小腸則是負責分泌飽足荷爾蒙,這 2 種手術概念都是藉由改變腸胃道路徑,改變荷爾蒙濃度。縮胃後會加速胃排空,與繞道手術都能讓食物提早進入遠端小腸,刺激小腸的飽足荷爾蒙上升,進一步將飽足訊號傳遞至腦部下視丘,停止飢餓感。
國外研究發現,前述 2 種手術相比,胃繞道手術雖能減少多餘體重的 75-80%,但因為要切除胃和小腸,再進行重建縫合,極度肥胖的患者發生術後滲漏、營養不良的比例高達 20%,往往在術後須返院施打營養針和輸血;而縮胃手術單純切胃,無須重建,故能減少多餘體重的 50-60%,併發症降低,營養不良的比例也小於 1%。
張健輝也提及,胃的功能區是垂直區分,因此,縮胃手術是以腹腔鏡手術垂直切除部分的胃,保留既有功能,減少儲存食物功能。但術後長期下來,仍有近三成的病人會出現復胖情形,因此病人仍要自我努力維持,不能完全倚賴手術。
現在醫學上現有減重方式繁多,從口服藥物、瘦瘦針、胃內水球、打肉毒到縮胃手術、繞道手術,效果不同,適用對象也不同。張健輝表示,許多民眾到門診直接請醫師開減肥藥,認為自己吃藥就能瘦,但肥胖牽涉多種成因,甲狀腺、腎上腺等內分泌失調、代謝問題都可能導致,並非每個人都能透過藥物或手術治療,因此必須透過詳盡檢查,加上病人自己的毅力、行動力,才有可能對症下藥,成功減重。
此外,許多人不把肥胖當作疾病,但國民健康署已明確指出 BMI 大於 24 就是過重,大於 27 即是肥胖,民眾必須重視肥胖問題,必要時可以尋求醫療資源。
文/劉一璇、圖/楊紹楚
諮詢醫師: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張健輝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