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急診快崩盤!健保署3計劃搶救,「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石崇良親上火線懇求

康健雜誌

更新於 06月05日07:50 • 發布於 06月05日07:50 • 出處/康健雜誌 文/ 邱宜君 圖/ Pixabay
急診快崩盤!健保署3計劃搶救,「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石崇良親上火線懇求

最近急診圈都在傳,今年至少100多位急診專科醫師不幹了。如果再加上,新進住院醫師連續第5年招不滿、完訓住院醫師維持2成不走急診、護理師持續出走……全台急診室可能將出現前所未有的人力缺口。出身急診的健保署署長石崇良憂心忡忡,他說明將推動3措施、3計劃改善急診壅塞,也對全台醫師提出懇求,對院方提出呼籲。

根據急診醫學會調查,相較於2023年,2024年至少有72名急診醫師離開急診科,其中67人去了診所。今年5月中公布的最新調查結果,已在急診圈引起騷動:66位急診科醫師已離開醫院,還有40多人即將離開。

新冠疫情是急診人力失血的分水嶺。奇美醫院急診醫學部部長、急診醫學會理事長許建清指出,2021年,急診住院醫師首度開始招不滿(92%),之後更跌到65%、67%,去年才回升到80%,但疫情前是年年穩定滿招。以往急診醫師起碼工作10餘年才會想轉職,疫情後明顯提早了很多。許多還想待急診的醫師,也不願留在比較辛苦的醫學中心或重度急救責任醫院。

一位資深急診醫師表示,疫情期間,急診醫護承擔很深的心理折磨,疫情後再經歷幾次壅塞,情況一樣糟,人自然會想乾脆離開。尤其現今房價高,以及有權力人受到較大的寬容,讓年輕醫護有很深的相對剝奪感,好像再辛苦,收入都不夠買房成家、生孩子、照顧雙親,加上醫療專業不受尊重、被當服務業,既然如此,誰還想留在醫院值班、走急重難罕科別?

工作爆量、工時超長、人力稀薄,離職骨牌倒不停

今年5月1日起,多項急診相關給付共加碼42.4億,健保署展現了慰留人力的心意,但效果甚微。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在端午連假後發布聲明示警,截至6月初,醫護人力流失、關病房、急診壅塞等連串惡性循環並無好轉跡象;5月起健保給付調高,也未聽聞哪間醫院因此提升工作人員待遇。

根據公正老實的數據講道理,讓待遇、工時都更合理,才有可能留住人,」成大醫院急診部主任、成功大學急診學科教授紀志賢舉例說明,台灣急診醫師每月工時180小時,上班時間特殊,常有夜班或假日班,薪資要多少才能讓新人待得住、資深人員捨不得走?如果待遇給不了那麼高,那工時降到多少才合理?急重症給付不夠好,是哪些項目的醫療成本最被低估?

許建清也說,目前緊急醫療人力評定的計算方式,是根據病人量、觀察床床數去估算急診人力,卻未考慮到急診室時間壓力極大、待床人數很容易超過觀察床床數等特性,導致人力被嚴重低估,醫護陷入惡性循環,跨越忍受的臨界點之後,自然會發生一連串的離職骨牌效應。

憂心離職潮,健保署署長懇求醫師、呼籲醫院

出身急診專科的健保署署長石崇良,面對這波離職海嘯難掩擔憂,卻也完全理解,「第一天走進急診那天,我們是不怕累、抗壓性強,但現在環境跟某些科比起來,讓有些人感嘆不如歸去。」

面對全國水深火熱的急診醫師,石崇良有些欲言又止,左思右想,化為一句懇求,「與死神搏鬥、救死扶傷,是我們急診最大的心願和成就感。我們會努力調整環境,希望大家莫忘初衷,請再給我們一點時間。」他也呼籲醫院院方要重視、支持急診,打造讓人長留久任的職場。

除了5月起調高急診給付,健保署正試圖減少湧入急診的輕症人潮。去年7月起,試辦3種感染症可在家住院;今年5月,則在總統府健康台灣推動委員會第4次會議宣布,將放寬遠距醫療適用於急門診。另外有多項措施,預計下半年陸續上路,希望進一步加快病床釋出、改善急診壅塞。

健保救急診:3措施分流人潮、提升命危傷病處理效率

石崇良表示,急診壅塞的問題,可以分為的來診、停留、收治3大塊,健保署一直與多個急診相關醫學會共同商議,分別研擬解決的對策。

首先是來診的分流,有3個重點,提高給付鼓勵更多醫院分擔收治建構假日看診資訊平台提供遠距急門診。石崇良表示,假日開診的診所較少,民眾不知道能去哪就醫,因此湧向急診,若能提供遠距醫療及就醫資訊,可望部分輕症病人分流至基層。

再者是提升命危傷病的處理效率,以縮短在急診的停留時間。石崇良表示,針對急性心肌梗塞、腦中風、主動脈剝離等危及生命的病症,健保署透過品質改善方案,持續盡可能減少病人停留在急診室的時間,包括鼓勵各區醫院共同建立區域聯防的機制,獎勵接受轉診的團隊。健保署也正與創傷醫學會共同討論,提升重大創傷的處置效率,目標即是減少病人在停留急診的時間。

出身急診專科的健保署署長石崇良,面對這波離職海嘯難掩擔。圖片來源 / 王建棟攝

健保署提3計劃,加速釋出病床

最後也是最困難的,就是加速收治。健保署還有3件事要做,目標都是要加速釋出病床。首先是持續擴大辦理在宅急診試辦計劃,其次是開辦跨醫院、基層(診所)2大總額的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三是檢討住院支付制度(DRGs),將一些穩定成熟的小手術改成門診手術,健保署會創造誘因鼓勵這類門診治療,不會讓醫院個別總額的門診佔比指標因此變差。

對於健保署搶救急診的策略,紀志賢提醒,建構假日看診資訊平台必須很好查,最好是打開手機點兩、三下就找到所需資訊,讓人多用、受用,才能減輕急診負擔。

許建清則提醒,在宅急症試辦計劃帶動「在家住院」的醫療典範轉移,門診靜脈抗生素治療(OPAT)則是實踐「早期支持出院」的一種方法。

在宅急症試辦計劃試辦至今,滿意度將近百分之百,病人身心放鬆,更常下床活動,在最熟悉的環境也比較不易跌倒,有時連家屬都不用請假照顧,讓日趨受限的醫療人力更有效運用。許建清強調,在醫院開50床,需要22個護理師才能輪3班照顧,如果這50床開在社區,除了醫院,還有社區醫療群的診所、居家護理所一起照顧,只需大約7位護理師就夠了。

以心內膜炎、骨髓炎的治療為例,患者住院1個多月只是為了打抗生素。這類病人的住院天數有很大的縮短空間,只要住院幾天檢查確認狀況穩定,有活動能力,裝好靜脈留置針就可以回家,再按時回門診打抗生素即可。或許OPAT只佔住院病人的5%,雖然不多,但是積少成多,可以釋放出很多病床給急診病人。

延伸閱讀:

5個月66名醫師逃離!急診壅塞真相曝光:「我們不是悲劇英雄!」一位急診醫師離職前的沉痛告白

新冠確診後,咳嗽一直好不了?快速提升免疫力、改善體質全攻略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比防腐劑還毒!食安專家揭「1添加物」重創腸道健康、害慢性發炎

三立新聞網
02

乳癌不再最可怕!醫揭更年期後 女性頭號殺手 最大威脅是「它」!

TVBS
03

別再看體重!「1數字」才決定健康:太多害心梗、三高

三立新聞網
04

男左腹痛月餘,竟是直腸癌第3期!無血便、便祕、無家族病史,也要提高警覺

華人健康網
05

男吞嚥困難竟是雙癌警訊!3個月分階段治療,成功根除食道癌與肺腺癌

華人健康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5月就驗出黃麴毒素!「福源花生醬」再檢驗仍超標 衛生局勒令停產回收

CTWANT

福源顆粒花生醬多批產品黃麴毒素超標 竹市衛生局令停產開罰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腸病毒新生兒重症增2例 4天大男嬰染伊科病毒不治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酷聖石冰淇淋「漂白水當白開水」供客人飲用2人就醫 台中食安處勒令停業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想靠肉毒變美?盧建勳醫師公開「9大黃金部位」:調對位置很重要!

姊妹淘

與死神拔河成功 44歲壯年男奇蹟重生

台灣好新聞

「夏季憋尿」恐釀泌尿道感染!醫示警7、8月飆高峰 5類人注意

TVBS

聲音沙啞、走路喘,竟是氣管癌找上門!切除氣管與螺旋式重建手術,重拾健康

華人健康網

在飯店「光腳洗澡」也會染HPV?「病毒疣」成因、預防方式一次看

健康醫療網

陸男小便不停尿出蟲子 檢查揪出元兇:出在內褲上

CTWANT

孩子最愛的風味優格、早餐穀片不健康?!哈佛醫生揭露8款「偽健康食品」:容易造成腸道發炎

媽媽寶寶

夏天也會著涼?中醫推薦五大生活法,避免寒氣從冷氣、冰飲入侵

姊妹淘

暴雨釀災!類鼻疽創歷年新高:4大傳染病齊發,你該懂的雨災防疫3關鍵

康健雜誌

夏季憋尿小心泌尿道感染!醫揭:5大高風險因素,反覆感染恐「2疾病」跟著來

華人健康網

打造無歧視醫療!桃醫愛滋照護 9成感染者達U=U目標

中天電視台

平衡感和壽命長短有關?簡單「1動作」預測你的死亡風險

康健雜誌

就業服務法第46條修正條文8月1日上路 6大配套1次看

NOW健康

52歲男為投票忍牙痛引蜂窩性組織炎 家人急送醫保住一命

健康醫療網

上週新增2名新生兒腸病毒重症! 其中1名早產男嬰死亡

NOW健康

薑不只是配角!營養師曝:每天攝取適量…可控血糖降發炎

中天電視台

中醫看低血壓 常見4種不良習慣引起

康健雜誌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網
影音

蟲蟲危機! 南投農夫咽喉有異物 竟是4公分水蛭

民視新聞影音

子宮瘜肉、肌瘤會影響受孕!醫揭「3成女性當心病變」非經期出血是警訊

優活健康網

陪伴出院、長照不中斷 亞東推「Home Easy Go」專案

NOW健康

子宮肌瘤、子宮息肉切除新利器!拋棄式子宮鏡冷刀精準又安心,守護子宮

華人健康網

研究揭「黃金睡眠區間」!每少1小時增9%糖尿病風險

三立新聞網

4人誤喝消毒水掛急診 醫師:絕對不要催吐

NOWnews 今日新聞

久站族注意!腳麻腰痛是警訊,5大久站族職業病及正確的居家舒緩方法

有醫靠

模擬人腦學習記憶! 陽明交大研發晶片仿人腦神經突觸

NOW健康

南部暴雨!4大傳染病疫情加劇 清理家園落實防疫3步驟

NOW健康

家族病史、重度吸菸2關鍵族群 肺癌篩檢3周年翻轉期別

NOW健康

誤將漂白水當開水下肚!醫示警正確急救1招

NOWnews 今日新聞

日走7000步享6大好處 蒼藍鴿:CP值最高

NOWnews 今日新聞

遺體泡水塔12小時!醫:飲用恐害腸胃感染 煮沸也不安全

中天電視台

誤用「假壯陽藥」不只傷肝腎! 藥師:恐引起2大致命疾病

潮健康

新生兒腸病毒再添2重症!5天大男嬰染「伊科11型」不治

中天電視台

暴雨狂炸中南部!災後積水「恐釀11種疾病」醫警告:4種可能致命

造咖

睡眠品質差小心腦淋巴系統功能下降!影響記憶力恐失智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口都是挑戰!近7成長者吞嚥困難、邊吃邊嗆:避開3種NG食物+3招軟食技巧,讓爸媽吃得香又營養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