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年 68 萬人跌倒致死 陽交大教授提醒:別等跌倒才用助行器!4 種常見助行器一次看懂
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全球每年有 68.4 萬人死於跌倒,是僅次於道路交通事故的第二大意外傷害死亡原因,其風險不只與年齡有關,更與平衡感下降、身體活動量不足、視力問題及不安全的生活環境等因素有密切關聯。
WHO 表示,每年發生 3730 萬次嚴重到需要醫療護理的跌倒,背後代表了龐大的經濟成本,芬蘭和澳洲統計每次跌倒受傷後平均衛生系統付出的成本分別為 3611 美元和 1049 美元。所以只要出現走路不穩、平衡變差等狀況,就該考慮使用輔助工具,減少跌倒發生。助行器就是其中一個常被忽略、卻非常實用的輔助行走工具,使用得宜能顯著降低跌倒風險。
助行器什麼時候用?出現這些狀況就該及早建立「安全第一步」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陳喬男教授表示,如果發現走路明顯搖晃、步伐變小、腳拖地,就可以考慮開始使用助行器來幫助穩定行走,以降低跌倒風險。
陳喬男教授也提醒,如果觀察到家中長輩走路時需要扶桌子、牆壁等物品支撐,代表可能已經出現步態不穩的狀況,可以帶長輩到復健科、家醫科或輔具中心請專業人員評估使用助行器。
助行器怎麼選?4 種常見類型一次看懂
助行器並非一種通用規格,有分不同功能與用途,需要根據使用者的行走能力、活動場域,以及個人狀況進行評估及挑選。目前常見的助行器大致可分為四種類型,以下就來介紹不同的適用情境與特色:
1. 無輪助行器:穩定性最高、不易滑動
無輪助行器是一種需要雙手抬起、逐步前推的輔具,因為底部沒有輪子,所以移動時不會自行滑動,能提供最穩定的支撐效果。此類助行器又可以分為兩種款式:「標準型」與「階梯型(R 型)」,其中階梯型設計的下半部較矮,可作為使用者起身的支撐點。
適合:手臂力量足夠的使用者。
2. 雙輪助行器:支撐力佳、操作輕鬆
雙輪助行器的前方有輪子、後方為固定腳墊,使用時只需微微抬起或滑動,能減少反覆抬舉的負擔,減輕手臂疲勞。
適合:走路略顯吃力、平衡感較弱的使用者。
3. 四輪助行器:滑行便利、附煞車與座椅
四輪助行器具備完整輪子設計,移動時更輕鬆省力,多數款式設有煞車裝置與座椅,讓使用者隨時停下休息。有些款式則會附加置物籃,方便攜帶日用品或外出採買。
適合:耐力較弱、肌少症、或經常需要外出與長距離行走的使用者。
4. 拐杖型助行器:輕便好收納、輕度支撐力
拐杖型助行器常以單手使用,提供輕度的平衡支撐,輕便、好攜帶,是應付日常簡單平衡需求的好幫手。根據底部結構不同,可分為「單腳拐杖」與「四腳拐杖」。單腳拐杖底部僅有一點作為支撐,適合短時間使用者;而四腳拐杖底部為四點接觸設計,支撐面積較大,穩定性比單腳款更高,適合需要暫時停留或站立支撐者。
適合:行走能力尚可,但偶爾會感覺失衡或單腳無力的使用者。
別等真的跌倒才後悔!不論是自己或家中長輩,只要出現步態改變、需扶牆或家具行走等情形,就應及早尋求專業評估,找到合適的助行器。不僅能提升行走穩定性,也能降低跌倒風險,避免更嚴重的傷害發生。
諮詢專家: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陳喬男
參考資料:
1. Falls-WHO
2. 使用柺杖及助行器須知-國軍桃園總醫院
3. 助行器選擇與使用-臺大醫院健康電子報
文 / 林世芸、圖 / 艾蜜莉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