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PRP幫助增加懷孕率? 研究指「取卵數增加」,醫揭真相:效果眾說紛紜
潮健康/林昱彣
卵巢衰弱打PRP增加試管嬰兒成功率? 研究:取卵數增加
近年已廣泛應用於運動傷害、慢性疼痛領域的再生療法「PRP(Platelet-Rich Plasma, 自體血小板血漿)」,被特定文獻指稱有助於卵巢功能衰弱者,在試管嬰兒療程時的取卵數增加。這是否意味著PRP對於增加懷孕率也有一定作用?黃建榮婦產科暨台北協育試管嬰兒中心副院長黃珽琦醫師受訪表示:「PRP確實帶來新的選擇,但它仍是輔助而非主力治療,就像考試準備多了一本參考書,能否真的拿高分,還得看基礎實力與整體策略。」
黃珽琦醫師說明,回顧近一年一項隨機雙盲試驗:研究團隊找來60位屬於低卵巢庫存量第 3、4類患者,將她們分為「卵巢內注射 PRP」與「未注射」兩組,並在第二次、第三次取卵時持續觀察。結果顯示,卵巢內注射PRP的族群,取卵數量連續2次明顯增加,對於卵巢庫存量本就捉襟見肘的病人而言,無疑是一大利多。然而,後續兩組受試者的囊胚品質與臨床懷孕率,並未同步拉開差距。
「卵子多不等於一定受孕率提升,胚胎發育、染色體正常率、著床環境等因素可說是環環相扣,樣本數擴大後才可能看出真正趨勢!」
PRP遇到「內膜過薄」也沒轍? 醫:遇1狀況需考慮尋求代孕
PRP在人工生殖療程中扮演何種角色?黃珽琦醫師指出,自體血小板中富含生長因子,注入卵巢後可刺激血管新生與組織修復,理論上能喚醒沉睡中的初級濾泡,讓卵巢「庫存」再被喚起部分活力。臨床上可應用PRP的對象,包括 AMH 低於 1.2 ng/mL、基礎濾泡少於5顆、符合卵巢早衰定義,以及對高劑量排卵刺激反應依舊平平的患者。對上述族群而言,PRP如同一枚火種,雖不保證能燃起熊熊大火,至少替日漸熄滅的卵巢功能留住微光。
至於子宮內膜過薄問題,若臨床發現內膜厚度低於7毫米,就可被定義為「著床高風險」。造成內膜過薄的原因多元,先天發育不良占少數,大部分與後天因素有關:例如多次接受子宮刮搔術後流產,導致基底層受損或沾黏,或因血流不足呈現蒼白外觀。此時 PRP 的定位更偏向修補「土壤」:透過血小板釋放的各式生長因子,加速微血管增生,協助內膜重新長厚。配合加大雌激素劑量、使用威而鋼促進局部血流,再加上白血球生長因子(G-CSF)等方法,多線並進,才能把薄弱的內膜從3、4毫米努力拉回安全區。
不過,並非所有人都適合在卵巢或子宮注射PRP。黃珽琦醫師表示,若女性已停經多年、濾泡刺激激素(FSH)長期高於 20 IU/mL,卵巢幾乎等同「關機」狀態,PRP 恐怕無用武之地;而針對曾嘗試 PRP 仍沒有任何濾泡甦醒者,再注射也難以改變結局。另外,若內膜傷害屬於深層且不可逆,像是多次流產手術後留下大片斑駁組織,即便注射PRP並搭配G-CSF、威而鋼等藥物,仍難以逆轉子宮內膜過薄的問題,此時則建議尋求代孕協助。
個人化治療才是成功關鍵! 「2療程」不打PRP也能助孕
若注射PRP後仍未見其效,黃珽琦醫師指出,此時建議採用「微刺激療程」或「自然週期療程」介入:前者透過口服排卵藥搭配少量排卵針,減少注射次數和藥物劑量,降低對卵巢的刺激程度;後者的特點則是 「不打針、不吃藥」,追蹤患者自然排出的卵子進行取卵和受精,適用於對排卵針及排卵藥物反應不佳的患者,可最大程度地減少對身體的干擾。
「哪怕一次只取到1、2顆卵,也可藉由『多次取卵、集中植入』的策略累積胚胎!」黃珽琦醫師補充,為提升卵子質量,臨床上也建議女性搭配DHEA、男性荷爾蒙凝膠、輔酶 Q10、生長激素等補充品作為輔助。至於子宮內膜若仍有修補的可能,則可繼續透過雌激素與血流改善藥物調養,並配合時間窗口精準植入,以爭取僅剩的不多受孕機會。
PRP助孕效果眾說紛紜 目前尚未有標準醫療指引
「PRP 取自自身血液,不用擔心排斥或過敏,卵巢注射在麻醉下完成,子宮內膜注射則透過細導管,疼痛多可耐受,怕針其實不是問題。」黃珽琦醫師強調,儘管PRP因研究結果呈現分歧、尚未被各國臨床指引列為標準治療,但隨著多中心、大規模隨機對照試驗陸續進行,未來幾年內或許能給出更明確答案。
最後,黃珽琦醫師表示,生殖醫學療程如同馬拉松長跑,不孕夫妻切勿因一次失敗就灰心,也避免產生「將所有希望寄託在單一技術或作為」的心態。「與專科醫師建立長期溝通、扎實累積胚胎、悉心調整生活型態,才能在漫長的旅程中保存體力、守住信念!」
延伸閱讀:
3成不孕問題與男性有關! 有「寡精症」只能做試管? 醫:1狀況恐需借精生子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坦言「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潛在問題需要解決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