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當代韌性醫療:借鏡美國經驗反思台灣急診未來的挑戰與轉機

優活健康網

發布於 07月11日06:00 • 翁梓華

在 COVID-19 疫情與多重公共衛生危機衝擊下,「韌性醫療」(resilient healthcare)已從理論走入實務,成為全球醫療體系改革的核心議題。而近年來,台灣急診醫療又面臨:醫護人力大量流失、後線醫療支援不足、醫院病房量能不足、病患病況複雜化甚至是各項的突發事件等多重壓力,如何建構具備預警、應變、學習與持續服務能力的醫療體系,成為當前最迫切的課題。

美國急診醫療的韌性挑戰

不只是台灣,美國近年來急診醫療也倍感壓力。

根據 RAND Corporation 於 2025 年 4 月發布的報告指出,美國急診醫療同樣面臨嚴峻挑戰,儘管急診醫療具有全年無休、災變應對、快速診斷等特性,但隨著病患需求日益複雜、醫師報酬性價比嚴重低下等問題,導致醫院急診服務的可持續性岌岌可危。

此外,2024 年一項針對美國急性照護醫療團隊的研究指出,儘管團隊凝聚力與利他行為是提升醫療韌性的關鍵因素,然而,面對人員流失的不確定性、資訊斷層以及焦慮、恐懼等情緒,大幅削弱了醫療團隊的適應能力。

急診韌性醫療的四大核心能力

在美國急診醫療經歷兩次COVID疫情的爆發,美國醫學科學家,也在2024年年中整理出在急診醫療資源缺乏的年代,要因應各項的醫療量能需求,需做好任性醫療,而任性醫療需具備四大核心能力:預期(anticipation)、監測(monitoring)、回應(responding)與學習(learning)。

● 預期(Anticipation)
能夠預先察覺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與需求,並提前進行準備。例如疫情期間,預測 ICU 病床需求、提早調整物資與人力配置。預期力不足往往會導致被動應變,甚至陷入資源癱瘓。

● 監測(Monitoring)
能持續即時地蒐集關鍵指標資訊,像是病患流量、重症比率、醫護工作壓力、留觀時間等。透過動態監測儀表板與智慧決策支援系統,即時修正流程與資源分配。

● 回應(Responding)
突發事件發生時的快速應變展現,例如災難醫療團隊(DMAT)的動員、院際轉診網絡的啟動、急診分流策略的調整等。

● 學習(Learning)
急診醫療應從危機經驗中內化知識、優化流程。例如疫情後修訂 PPE 使用流程、縮短通報程序、建立常態性儲備機制。

臺灣急診醫療的借鏡、結構性困境

臺灣在 COVID-19 疫情期間展現出卓越的防疫能力,但隨著大環境的變化,急診醫療所需要面臨的韌性越發嚴峻,在臺灣,急診醫療體系長期承受高度壓力。醫院急診室不僅是重大傷病的第一線,更承擔了基層醫療不足、病房量能不足的替代功能,導致急診室「擁擠」、「壅塞」、「留觀床無限期等待」等問題長年未解。

根據衛福部 2023 年統計,臺灣急診使用率約為每年每千人 300~400 次,遠高於多數醫療先進國家。除了人口老化與慢性病患者比例增加外,民眾對急診資源的過度依賴也是主因之一。部分民眾將急診作為快速取得醫療的手段,導致資源被濫用,真正急重症患者無法迅速獲得處置。

而在人力方面,急診醫師面臨超時工時與高壓環境,人員流失率居高不下。急診科新進住院醫師人力也明顯減少,年輕醫師傾向選擇相對工時穩定、壓力較小的專科。這樣的趨勢加劇了急診人力的惡性循環。

強化臺灣急診韌性醫療的五大面向

面對上述的困境,近期台灣急診的韌性醫療,也被醫學界熱議,大概整理幾個目前醫界的共識:

● 制度再優化:重構急診分流制度與強化轉診機制
導入「基層強化、急診守重」的概念,讓急診資源真正用在刀口上,除了急診本身建立快速處置區(Fast Track)之外,當個案急性病症獲得控制,會啟動降轉機制,讓需住院的個案由醫學中心轉往地區醫院住院,或是讓不需要住院的個案回原診所追蹤或是執行非住院靜脈注射抗生素(OPAT)。

● 推動區域聯防聯控機制
強化區域急診聯合平台,像是勤務中心REMOC,在重大災難或傳染病爆發時,能即時共享人力與病床資訊,讓重災區的急診的壓力能舒緩,提升區域層級的應變與韌性能力。

● 急診人力補償與制度誘因調整
提升急診與重症醫護同仁上班津貼,啟動「12小時排班制度」並落實「工時上限」,同時協調醫院內其他科別的醫療人員根據分科專業適度支援急診班,提升急診醫療量能。

● 建立急診韌性評估指標系統
近年來醫院評鑒多會納入對於急診的綜合評估,涵蓋人力彈性、病患等待時間、重症轉院速度等多維度的急診韌性評估工具,供政策制定與醫院管理優化參考。

● 加強急診醫療的數位轉型
善用 AI、IoT、數據平台等技術工具強化預警與決策支持,例如應用 AI 分析病患進出趨勢,預估急診壅塞程度,優化人力與設備配置。

韌性醫療不只是抗災,更是未來的醫療文化

「韌性」在醫療體系中,不應僅被視為面對災難的「備用輪胎」,而應成為日常運作的一部分。從組織文化、資源配置、制度設計到團隊訓練,醫療韌性的養成需要全方位的改造與長期的投入。
身為急診醫師,我們站在第一線,最能體會系統崩壞前的徵兆,也最有責任倡議與引導改革。韌性不是口號,而是一種醫療價值觀的轉向—從「撐下去」到「撐得住、撐得久、撐得好」。

翁梓華醫師,台大醫學系畢業,現任馬偕醫院急診部醫師,具豐富國內外臨床與研究經驗。專長涵蓋醫學創新應用、醫學心理學銷售技巧、急診案例辨別與檢驗數據判讀。長期受邀於保險業界擔任健康管理講座講師,累積上百場企業內訓與公開演講經驗,致力於醫學與健康管理的跨領域應用。
急診柯南.翁梓華醫師 粉專 https://www.facebook.com/erdrweng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深靜脈血栓藏風險

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下肢腫脹、浮青筋都是常見症狀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NG早餐害血糖飆升!醫:全麥吐司、三明治都上榜

中天電視台
02

才13歲就被診斷「中度脂肪肝」 醫師點關鍵:暑假狂滑手機

TVBS
03

1水果很油卻降血脂 他吃3個月大降膽固醇!醫讚:護心的水果霸主

三立新聞網
04

多種「癌細胞套餐」一堆人每天吃 醫師揭恐怖菜單:8成患者都沒症狀

鏡週刊
05

OL「尿液全是泡泡」竟腎功能嚴重衰退 醫揭「3大風險」恐心梗、中風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這款「國民飲品」竟能穩血糖、補鈣、緩更年期!專家大讚驚人效果

健康2.0
影音

天氣熱睡不好?睡前3分鐘2招一指刀 放鬆肩頸一夜好眠

健康2.0影音

放屁好臭是大腸癌嗎?健康食物讓你一直放屁還是要吃 醫教4招屁不臭

健康2.0

60歲許聖梅決定動手術!青光眼纏身3年 視神經壞死嚴重

健康2.0

天氣熱睡不好?睡前3分鐘2招一指刀 放鬆肩頸一夜好眠

健康2.0

台灣特有的肺癌基因!《Nature》揭露肺癌基因突變竟與馬兜鈴酸有關

健康2.0

超商便當有防腐劑?青菜泡漂白劑?1種人別常吃

健康2.0

太熱也會情緒中暑? 醫揭氣候型憂鬱症警訊:每升1°C風險增7%

三立新聞網

暑假出國別亂帶!食藥署公布最新攜帶限制 這些東西超量恐挨罰

KingNet 國家網路醫藥

醫起看/腹部悶痛拖2週 60歲婦竟罹「罕見胃癌」

EBC 東森新聞

選舉症候群恐影響生活 醫:持續2周應求助 避免過度沉浸資訊

Yahoo奇摩即時新聞

看起來正常卻快撐不住? 專家揭「高功能憂鬱」求助困境

健康醫療網

明星同款「彩椒減脂碗」爆紅!她跟風吃完送醫了 一檢查竟感染鉤蟲

CTWANT

夏天腹瀉、食物中毒高峰期 醫點名「這食物」超危險

TVBS

減重卡關怎麼辦? 醫師點出「4不」救身材:不要天天運動、不要吃太少!

姊妹淘

高纖飲料=健康?食安權威急喊:最忌「這款」!很多人不知

三立新聞網

45歲婦2次意識不清、肢體無力就醫 竟是「罕見靜動脈畸形」

健康醫療網

夜貓子注意!英國7萬人研究:熬夜恐增精神疾病風險

中天電視台

炎夏用「冰咖啡」開啟一天工作? 專家示警「想消暑卻引發蛀牙」:無糖也一樣

CTWANT

唐玲「養生不吃炸物」仍罹胃癌!揭癌症元凶:不只飲食

三立新聞網

耳朵也有關節炎!咀嚼大笑會痛 醫示警:小心顳顎關節炎

中天電視台

罹癌讓她水腫成象腿、右眼移除,問要不要見三子女時:我開心、漂亮的樣子才是他們該記得的媽媽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每天小酌不傷身?酒精恐害「紅血球異常變大」導致肝病

中天電視台

「白飯vs麵條」哪個比較好?專家給答案了 搭配這2種食物血糖更穩定

常春月刊

頭暈還是眩暈?醫教「1招」快速分辨 這1種休息沒用需吃藥3至6個月

常春月刊

47歲媽「求子11年」打超過200針 醫揪流產5次原因

健康醫療網

擺脫更年期煩惱,原來這麼簡單!40後女性必試「黃金三豆」,告別潮熱、骨鬆,輕鬆護心又享瘦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50萬人研究證實!喝「即溶咖啡」恐增加7倍失明風險

中天電視台

選舉輸贏後才是真正考驗!專業醫曝「選後症候群」 連勝方也難倖免

CTWANT

吃不胖的秘密!營養師曝「3時機吃不會胖」:吃錯當心越吃越餓

聯合新聞網

吃蔬果能瘦?台大專家揭「吃對顏色」事半功倍:紅色助燃脂、黃橙色代謝

三立新聞網

NG早餐害血糖飆升!醫:全麥吐司、三明治都上榜

中天電視台

不只身體會中暑!研究證實:高溫讓憂鬱風險暴增24%

中天電視台

腦部遭入侵!他「喪失語言」陷混亂 一查是奪命寄生蟲作祟

TVBS

台大團隊打造全方位醫學級減重計畫 助你建立易瘦體質

NOW健康

不是甜點配角!「它」是大腦專屬超級水果 營養師大讚:補腦又顧代謝

三立新聞網

不只雞蛋勿微波 專家揭「8種食物」也上榜

民視新聞網

外籍男意識不清又躁動!驚見「寄生蟲」鑽腦 金蘭醬油二代「5條人命」也因它

太報

醫起看/30歲男入珠一圈化膿!醫師嘆:像黃金流沙包

EBC 東森新聞

專家曝吃對6食物「DNA也能變年輕」:自然界的逆齡密碼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