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來無恙?夏季高峰期 小心恙蟲病趁虛而入
陳先生65歲,已經退休多年,有糖尿病平時接受口服藥物控制。今年4月中起,每天發燒至39℃、有畏寒、頭痛、以及咳嗽狀況,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症狀。他的家人與朋友都沒有類似症狀,他也沒有接觸過動物,但旅遊史部分曾在清明節返鄉掃墓,清理祖墳雜草,並在隔天與朋友們一起去郊山健行。
因發燒與頭痛愈來愈嚴重,且發燒一週後從前胸與後背開始出現紅色斑丘疹,陳先生前往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急診就醫。當時血氧飽和度97%、體溫38.6℃、脈博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50/80 mmHg。急診發現他的白血球、腎功能與肝功能都有輕微升高,且身體檢查發現有脾臟腫大與鼠蹊部約2公分的無痛性焦痂,胸部X光也看到雙側輕微肺炎。因嚴重頭痛合併發燒,在急診先做腰椎穿刺,為淋巴球升高為主的無菌性腦膜炎,PCR檢驗未發現常見腦膜炎病原體。
高燒、焦痂、有戶外活動史可能是恙蟲病
入院後,因為持續高燒、肝功能異常、焦痂,以及戶外活動史,醫師懷疑可能是恙蟲病。給予對恙蟲病有效的抗生素,在數日後,陳先生症狀漸漸改善而痊癒,肝腎功能也完全恢復到正常。PCR檢測也證實是恙蟲病。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感染科主治醫師蔡宛庭說,恙蟲病為恙蟎上的恙蟲立克次體造成的感染,「別來無恙」便是因恙蟲病的盛行演變而來的問候語。恙蟎的幼蟲會爬行到宿主柔軟的皮膚刺吸宿主體液,進而將恙蟲立克次體傳播給宿主造成恙蟲病。主要宿主包括囓齒類、哺乳類、鳥類等等,為人畜共通病。
接觸草叢環境較容易有感染的風險
恙蟲病為第四類法定傳染病,好發於亞太地區,以東南亞、印尼、中國大陸、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亞北部農村病例較多。台灣以花東、離島、高屏、南投較為盛行。感染的病人其臨床症狀為高燒、背痛、頭痛、盜汗、惡寒、結膜充血、咳嗽、淋巴結腫大、衣物覆蓋處有焦痂,以及發燒數天後皮膚會出現斑丘狀紅疹。嚴重者可併發肺炎與呼吸衰竭、腦膜腦炎、心肌炎等等。傳染途徑為蟲媒傳播,可能是在戶外直接接觸恙蟲,或是接觸到老鼠等宿主後間接接觸到恙蟲。接觸草叢環境或是接觸到囓齒類的人較容易感染恙蟲病,大多不致命,但若產生肺炎、心肌炎等併發症,死亡率可達1-60%。
台灣去(2024)年有257例恙蟲病,今年截至四月初為10例,預計夏季較多戶外活動時案例數會大幅增加。恙蟎幼蟲細小肉眼不可見,只要有一點點縫隙便會趁虛而入,若戶外活動進出草叢時,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手套、靴子等,並於皮膚裸露處塗抹防蚊藥劑,以降低遭恙蟲叮咬的機會。蔡宛庭提醒民眾,若有高燒合併肝功能異常,且有戶外活動史,恙蟲病應該列入鑑別診斷,以免延誤治療的時機,導致呼吸衰竭、心肌炎等併發症。
原文作者為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 感染科蔡宛庭 主治醫師。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