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綠竹筍怎麼煮才不會苦?餐廳級「去苦保脆」涼筍煮法,加2物更清甜!

早安健康

更新於 07月18日06:00 • 發布於 07月17日06:00 • 新聞中心傅鴻儒

夏天正是綠竹筍產季,清爽脆甜的涼筍成為家庭餐桌上的解暑佳餚。但想煮出餐廳級、甚至國宴級的口感,不只靠新鮮,更要掌握正確的挑筍與烹煮技巧。今天為你整理大師級資料,從挑選訣竅、川燙撇步到獨家手法,帶你一次掌握。

挑竹筍四字訣+四無原則,避開苦味關鍵

根據農糧署建議,挑選綠竹筍時可掌握「白、彎、短、肥」四字訣,也就是筍體白嫩無青、矮短彎曲如牛角、筍殼緊密且基部肥厚,表示竹筍新鮮、纖維細緻、可食率高。

此外,也應避免「四無」條件,包含:無出青(筍尖變綠)、無受傷(有破損或蟲孔)、無漂白(外觀過於潔白)與無臭味(切口有異味)。竹筍若出青或受傷,容易產生草酸與氰甙等物質,不但會產生苦味,嚴重的話甚至影響食用安全,千萬別馬虎囉。

涼筍「餐廳級」煮法大揭密!下鍋起鍋都有小撇步

竹筍怎麼煮才能保留鮮甜、去除苦味?主廚與營養師分享多種煮法技巧,從下鍋順序、添加配料到後續處理,每個細節都影響風味。以下整理涼筍4大料理技巧,一起來看看「國宴級」涼筍有什麼料理撇步吧:

煮法一:經典川燙法

營養師夏子雯與黃淑惠建議,竹筍整支帶殼以冷水下鍋,有助於均勻受熱、降低苦味。煮筍時可加入洗米水,或一匙白米與兩匙鹽巴,藉由米澱粉釋放及草酸溶出,減少澀味並提升甜味。水滾後轉小火繼續煮約一小時,或聞到筍香即可熄火,保留清甜風味與柔嫩口感。

煮法二:國宴主廚的秘訣

國宴主廚溫國智教戰,筍子買回來後應立即下鍋,避免長時間存放或泡水。煮熟後要修整竹筍,去除青筍芯、白色囊膜與粗纖維,這些部位常帶有苦味,影響整體風味。處理後的筍體更加細緻清爽,適合製作涼筍、沙拉等冷盤料理,呈現最自然的原味層次。

煮法三:迅速冰鎮鎖住鮮脆

廚師漢克分享的煮法主打「入味」。他建議在川燙時加入乾香菇與昆布增添風味,再以少許竹鹽調味。煮熟後不立即取出,而是將筍子浸泡在原湯中靜置一晚,利用熱脹冷縮原理讓湯汁滲入筍體。退火後再以冷水與冰塊冰鎮,有助於保持筍子清脆且更具甘甜。

煮法四:加米、辣椒提升層次更甜

名廚詹姆士建議,竹筍去蒂後,於筍尖斜切一刀,再縱向劃一刀(不切斷),幫助熱度均勻滲透。接者冷水下鍋,並加入一把白米與兩根乾辣椒同煮,米的澱粉能釋放甜味,辣椒則增添香氣不辛辣。

水滾後轉小火煮 30 分鐘,放涼後冷藏,有助提升竹筍的鮮甜度與風味。料理前去除粗纖維,搭配美乃滋、芥末與醬油調和醬汁,風味更有層次。

涼筍也可能有毒?四族群應留意食用方式

要小心的是,竹筍千萬要煮熟!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教授江伯源指出,竹筍含天然毒性「紫杉氰醣苷」,若被破壞可能釋出氰酸,不慎吃下肚就可能出現呼吸短促、頭痛、噁心、嘔吐、痙攣等症狀。好在這類成分遇高溫可分解,只要煮熟就無需擔心中毒問題。

此外,因為竹筍纖維粗、鉀含量高,營養師趙強也提醒,胃腸功能較弱者、高纖禁食者(如腸癌術後、大腸鏡檢查前),及腎功能不全者等4族群食用時要特別留意。

竹筍雖然是夏季清涼美食,但從挑選、處理到烹煮都藏有不少細節。掌握正確方式,不僅能避免苦味與健康風險,也能輕鬆在家煮出媲美餐廳的極致風味。

快加入《早安健康》LINE好友,讓我們守護你每一天的健康
延伸閱讀:

原文引自:綠竹筍怎麼煮才不會苦?餐廳級「去苦保脆」涼筍煮法,加2物更清甜!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聰明吃水果

水果健康可以吃很多?專家教你怎麼聰明吃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塑膠都能回收嗎?塑膠玩具、水果網袋怎麼丟?環保局揭不能回收的塑膠黑名單

健康2.0
02

眼睛也會過勞?醫示警 3 大症狀速就醫,避免視網膜病變難挽回

Heho健康
03

歌仔戲天后唐美雲60歲後還逆齡變瘦!3招讓體態氣色越來越年輕

早安健康
04

生活規律、不菸不酒仍長「大腸息肉」?醫揭真相 很多年輕人都忽略了

常春月刊
05

明明爆汗運動卻沒瘦?專家揭「關鍵真相」 不少人都搞錯

常春月刊
06

他早餐改喝這杯血糖藥減半!醫師一家人也喝綠拿鐵 父親高血脂改善了

健康2.0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