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臨終時子女不現身,我選擇做他「沒血緣親人」!靈性關懷陪走生命最後一哩路,讓生死兩相安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更新於 1小時前 • 發布於 1小時前

作者 : 郭美懿

圖片 : 吳東岳、蕭芃凱攝,蓮花基金會提供

據健保署統計,台灣2022年使用安寧療護服務者已達6萬7千多人,癌症病人過世前一年接受過各種形式的安寧療護者,比例也超過61%。安寧病人身體的病痛,能透過先進醫療獲得一定程度的緩解,但身心靈性的困頓,該從何處得到撫慰?

所謂「靈性關懷照顧」,便是由此應運而生。一般以為「靈性關懷」與宗教信仰相關,事實上它更著重引導末期病人找到生命價值與意義、圓滿心願,學習因應即將發生的事。「目的就是生死兩相安,讓離開的人放鬆、沒有遺憾地往前走,而活著的人可以帶著祝福、思念,走他該走的人生。」

早上8點,安寧病房進行交班時,若在醫護團隊中瞥見一個穿著僧袍的身影,別懷疑、也別太詫異,這些出家法師不是來化緣、作法事、更非傳教,而是以「臨床宗教師」的身份,作為安寧團隊中的一員而存在。

「死後的世界是什麼?未來會去哪?為什麼是我?末期病人對死亡會有許多問題跟想法,當它被澄清了,他就安心了!」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大林慈濟醫院臨床宗教師顧問的普安法師如是道。

她2006年受訓為臨床宗教師,18年來為上萬名末期病人送行,照顧的病人不只限於佛教信徒、台灣民間信仰,還有基督徒、天主教徒或無信仰者。「靈性照顧在台灣發展很特殊,不是以傳教為立場,而是關懷陪伴一個人在臨終時安然走向生命的最終點。」

▲擔任臨床宗教師18年,普安法師說每一位臨終病人都是老師,用生命教會我們了悟生死。(圖/吳東岳攝)

宗教師培訓比照住院醫師

儘管仍有許多人對「靈性關懷」感到陌生,但這樣的照護概念在台灣已發展多年。1990年,淡水馬偕紀念醫院創立全台第一個安寧病房,「靈性關懷照顧」也隨之萌生。1998年臺大緩和醫療病房與蓮花基金會合作,開始培訓臨床宗教師,其後不同的宗教團體系統也紛紛培訓靈性關懷師或關懷人員,並進入醫院與社區服務。

以佛教宗教師為例,必須完成初階、進階兩階段課程,才能進入80小時(10天)的臨床實習。接下來再參與合計15週、共600小時的臨床培訓,最後需經筆試、口試甄審通過才授予證書,訓練方式幾近住院醫師,而這「都只是打基礎而已!」

普安法師指出,台灣的安寧療護發展快速,隨著西方靈性照顧概念傳入,宗教師也從早期以佛法為基礎的訓練,融入臨終心理的瞭解、悲傷關懷、臨終諮商與會談技巧等。但即便再多的臨床訓練,仍有3~4成病人需要個別瞭解,才能給予適合的照顧、陪伴。

▲靈性關懷的目的,都是為了生死兩相安,讓離開的人可以安心出發,也讓留下來的人有勇氣走下去。(圖/蓮花基金會提供)

她曾在安寧病房遇到一位務農阿伯,早年因贅婿身份被看不起,一輩子拼命工作,「種完這畦換彼畦,一年365天沒休息。」他終日營生,與子女關係疏離,家人鮮少探望,鎮日鬱鬱寡歡。

於是,普安法師邀阿伯喝下午茶,「結果我還沒坐下來,他已經把點心吃完!」她苦笑說,自己只得再來一次,透過喝茶閒聊,為阿伯做生命回顧。但在阿伯臨終時,子女仍遲未現身,讓陷入彌留的老人家躁動不安。

「打給兒子說公司不給假,打給女兒說要接完小孩再過去…」聽到這,饒是出家人也忍不住情緒:「那時真的好挫折,覺得我心已死…」

她嘆道,生命終程有太多的恩怨情仇,有些事是再怎麼努力都無法做到的,「我只能做病患『沒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在家屬趕不到、沒法來的時候,送他走人生最後一段路。」

延伸閱讀:

她罹癌兩次簽DNR、立遺囑,88歲「腦袋空空沒牽掛」安詳離世!完整善終,原來涵蓋6大層面

靈性照顧超越宗教,安頓困苦心靈

正因陪伴出生入死大不易,蓮花基金會自2000年開始培訓佛教宗教師以來,平均10位參與培訓的佛教法師,最後僅2位通過考核,還有人無法承受其重,在實習階段就離開。迄今完成培訓者僅76人,但仍在臨床工作者只剩一半,每一位宗教師平均一年照顧1225位末期病人,尚不包括周邊的家屬親友。

臨床宗教師稀缺,但需要靈性關懷的病人卻不限於安寧病房,因此蓮花基金會從分層分級的概念出發,另行培訓靈性關懷人員。另如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等,也各有專屬其宗教體系的靈性關懷師培訓系統,讓照顧網絡可以更擴大,而一致的目標都是幫助病人善終,陪伴家屬。

▲作為安寧療護團隊一員,臨床宗教師會參與討論、瞭解每位病人的狀況。(圖/蓮花基金會提供)

而1999年蓮花基金會與臺大醫院合作之初,即參與安寧病房靈性關懷研究的宗惇法師,則在2013年創立大悲學苑,建立靈性關懷志工培訓機制,成員背景含括護理師、心理師、律師、藥師、醫師等。

雖然所屬宗教各自不同,但「超越宗教」是靈性關懷照顧的共識。大悲學苑住持德嘉法師指出,儘管信仰不同,但人活在世上都會有驚恐、害怕、需要被愛的共通本質,「如何喚醒內在的價值,感覺此生無憾、沒有罣礙,覺得此生是有價值的,他就不會害怕死亡。」

她曾照顧一位基督徒,患者因病苦鬧騰不安,「她以為我會趁虛而入傳教,結果我帶著她一起向上帝禱告!」嘉德法師促狹地說:「雖然我沒禱告過,但是(基督教)電視台都有教!」

藉著禱告,她帶對方回憶信仰的美好,也說出對方內心的恐懼、罣礙,並帶入佛教觀想、禪學吐納,「這禱告對基督徒來說很不專業,對佛教徒叫不倫不類,卻非常適合她!」此後兩人相處,就是輪流帶著對方禱告。

「一個人處在這麼苦的狀態,不管是天主教、基督教、道教或佛教,任何方法只要能幫助他安置此刻的身心,喚醒他內在的力量,這就是靈性照顧!」

走入社區,當病人與家屬之間的橋樑

目前靈性關懷服務通常由醫院、機構轉介,也有一些是透過曾接受此服務的親友介紹而來,經評估符合標準者才接案。但即使經過轉介,在社區推廣靈性關懷照顧,也比在醫院更困難。

德嘉法師解釋,進入安寧病房的患者,多數已接受自己的病情,反觀社區的末期病人,常不願接受生病已無法治癒這個事實,會有更多情緒,「在這個當下,他怎麼可能接受安寧療護?家屬也會更糾結。」

▲大悲學苑住持德嘉法師曾參與拍攝紀錄片《回眸》,帶大家了解如何開始預備人生最終章。(圖/蕭芃凱攝)

大悲學苑曾照顧一位罹患腦癌的年輕病患,女孩因不斷增生的神經膠質瘤開腦3次,後來更因腫瘤壓迫視神經而失明。家人為她耗盡家產,留學日本的弟弟也輟學回台照顧,她對此感到自責,從不在爸媽面前喊苦、甚至是掉一滴眼淚。

「她總是表現出沒事、沒關係、就這樣…但媽媽看在眼裡,會覺得:妳以為都不說,我心裡就會好受嗎?」直到與靈性關懷師多次晤談後,女兒終於吐露內心的苦跟擔心,「我們就是當橋樑,去銜接兩方,讓她們把心裡的話都說出來。」

在離世前,女兒透過錄音、代筆,留下給爸媽、弟弟與親人的話,「雖然家人對她走了很難過,但至少雙方都談過內心的想法,彼此能好好說再見。」

這也正是靈性關懷的目的——讓末期病人得到善終、家屬獲得撫慰,生死兩相安。如同普安法師所言:「讓離開的人放鬆、沒有遺憾地往前走,而活著的人可以帶著祝福、思念,走他該走的人生。」

本文暫不授權媒體夥伴

點我加入幸福熟齡FB粉專,健康快樂每一天

更多幸福熟齡文章

媽媽簽「不急救」卻被鼻胃管綁到生命盡頭…夏韻芬:醫生不敢說「時候到了」,誰來提醒家屬放手?

同學50後想住新大樓,捧千萬買淡水卻悲劇了…她勸:中年後買房要割捨「起家厝」情結

加入幸福熟齡LINE好友,掌握更多資訊!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快檢查!痣長在6部位最危險 醫:恐變異成皮膚癌

TVBS
02

高學歷老了較不易失智? 33國研究揭「驚人真相」:1類人腦子就是好

三立新聞網
03

夏天吃水果一定退火?醫揭「這3款」常吃恐傷胃腹瀉

三立新聞網
04

逆轉失智有解了!哈佛研究揪「1物」是關鍵 專家揭有效吃法

三立新聞網
05

蘿蔔腿才健康!醫急喊:「1類人」容易生病還慘失能

三立新聞網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晚期胃癌治療新曙光,免疫合併療法讓存活率增加,專科醫師圖文解說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想補鈣?營養師教你選對乳品 破解植物奶與乳品差異

健康醫療網

顛覆認知!研究:吃「葡萄乾」助控制血糖 醫師也震驚

中天電視台

醫起看/羨慕吃不胖?醫曝關鍵4原因:恐與癌症有關

EBC 東森新聞

不是蛋餅、麵包!早餐「這樣吃」超飽又能瘦 醫8個月狂甩22公斤

三立新聞網

31歲男半年輸百萬!8成賭徒靠「1管道」下注 醫揭嗜賭症高風險群

CTWANT

前牙美學樹脂關縫治療

信傳媒

兒童熱到中暑怎麼辦? 中醫提供清熱解暑小妙招

健康醫療網

工研院抗TIGIT抗體新藥授權藥華醫藥 盼縮短研發時程

NOW健康

脂肪肝、高血壓都消失了!譚敦慈3招助兒甩肉40公斤

中天電視台

130萬人研究揭密!每天3至5杯咖啡 可預防癌症、糖尿病、失智症

聯合新聞網

高血脂OUT!譚敦慈血脂檢查零紅字:晚餐必吃小型魚

中天電視台

夏天狂吃水果當正餐? 中醫推「1茶飲2穴位」保健脾胃

中天電視台

逆轉脂肪肝!高中生兒曾胖到110公斤 譚敦慈揭3招:瘦40公斤不復胖

聯合新聞網

不抽菸、不下廚女老師健檢驚罹癌 醫揭:女性肺癌病人八成不抽菸

三立新聞網

小便正常腎臟就沒事? 醫搖頭「雙腳先透露警訊」:腫脹、發癢注意了

聯合新聞網

無糖、少油卻傷身!「1類食品」害人慘失智、慢性病跟著來

三立新聞網

23歲大學生沒遺傳病史卻患糖尿病 醫揭2致命習慣一堆人忽略

聯合新聞網

台大醫院高精度深腦刺激破400例 協助重症病童獲新生

NOW健康

假日補眠可能傷健康?醫:固定作息才能維護身心健康

健康醫療網

頭髮多久洗一次才乾淨?夏季「天天洗」傷髮質?醫給中肯建議:3關鍵影響頭皮健康,1動作千萬別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排尿正常代表腎臟無礙? 醫示警「這裡」先發警訊:緊急求救信號

CTWANT

打火英雄快撐不住了!消防員7成失眠、3成壓力破表,救災防護網失靈中?

康健雜誌

夏日防曬擦了還是黑?營養師激推芭樂、奇異果…5款「吃的防曬神器」:不只變白,更抗紫外線

幸福熟齡 X 今周刊

健身、打針都失敗!90公斤醫靠「211餐盤」瘦20公斤

中天電視台

夏天吃水果一定退火?醫揭「這3款」常吃恐傷胃腹瀉

三立新聞網

比糖更毒!「1添加物」會殺死腸道好菌 2週就害人胖、易糖尿病

三立新聞網

吃甜點導致失智?腸道菌叢失衡人變呆滯!5種飲食方式

有醫靠

10顆鍋貼熱量770卡!醫:包餡美食高油、高鹽恐傷腎

中天電視台

驚!每週吃3份薯條「糖尿病風險暴增20%」烤、煮、搗碎結果大不同

三立新聞網

8成賭徒用手機下注!醫揭「嗜賭症」高風險群

ETtoday新聞雲

親子旅行如何省錢?手洗衣服、喝自來水、和房東住⋯旅遊作家揭妙招

優活健康網

恐慌症該怎麼辦?自我測驗、症狀、治療、自救9方法一次了解

有醫靠

23歲男「無家族病史」卻罹糖尿病 醫見2生活習慣直搖頭:惡性循環

CTWANT

秦揚驚傳突發「黑矇症」致右眼失明 醫曝3大高危險族群要注意

聯合新聞網

男性喝啤酒別只顧涼爽!啤酒肚背後隱藏脂肪肝、高血壓與性功能危機

常春月刊

男性喝啤酒別只顧涼爽!啤酒肚背後隱藏脂肪肝、高血壓與性功能危機

常春月刊

月經來能吃冰嗎?醫揭「3大反應」代表妳不適合 恐影響備孕、經痛加劇

常春月刊

眼睛異物感又狂流淚?醫揭「睫毛倒插4大症狀」 小心害角膜受損

常春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