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鄭愁予辭世!妻逝後疑陷失智,醫籲親友這樣做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詩人鄭愁予的詩句,是很多人心中的經典,他日前於美國辭世,享耆壽91歲。這位跨世代的文學巨擘,詩作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啟發全球讀者與創作者。然而,自2020年摯愛的妻子余梅芳辭世後,鄭愁予疑似有失智傾向而不再返台。
專家指出,高齡喪偶對長者的影響不僅是情感上的哀傷,還可能對大腦健康造成衝擊。孤單與失落,若未能妥善處理,恐引發老年憂鬱症,甚至加速失智症惡化,而親友的陪伴與關注,也往往是他們最需要的支撐。
高齡喪偶可能會讓失智症快速惡化,相信直覺別錯過就醫良機
根據統計,台灣男性平均壽命為77.4歲、女性為83.8歲,兩者差異大。這也讓台灣80歲以上的長者中,有超過8成經歷喪偶,女性更是佔大多數。隨之而來的孤單,不只影響心情,也可能牽動大腦功能。國衛院研究顯示,長期感到孤單的長輩,其語言理解能力容易退化,腦部也出現早期失智徵象。
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執行長許志成呼籲,若能在尚未進入失智階段時,就積極介入,例如語言治療、參加社區活動、與人互動,就有機會延緩認知退化,讓大腦更健康。
失去伴侶的衝擊,不只是情緒波動,更深深影響整體身心健康。日本精神科醫師淺田慎太郎指出,喪偶、住院等重大生活事件,往往改變了長者的日常模式與環境,加劇孤獨感,進而讓失智症進展得更快。
因為這些壓力可能抑制大腦前額葉皮質的運作,降低認知能力;若長者長期獨居、與人互動減少、缺乏刺激,思考機會也會變少,讓失智症一夕之間加重。因此,周遭親人應更敏感察覺長者的變化,及早因應。
失智症的表現因人而異,有些可能從健忘開始,有些則從情緒變化起頭。淺田醫師提醒,一旦家人發現長者「怪怪的」,不要輕忽這種直覺。很多時候,家屬認為「應該沒事」的樂觀推斷,其實延誤了寶貴的就診時機。提早就醫、提早診斷,是守住生活品質的關鍵。
「老人憂鬱症」症狀像失智!親友陪伴、關懷成為走出悲傷的關鍵
另一方面,年過七旬的長者若經歷喪偶,往往因體力退化、適應力減弱,更容易陷入緬懷過去、失落、哀傷而走不出來。老年精神科醫師沈政男表示,悲傷是正常反應,但若超過2個月仍難以走出哀傷,則要警覺是否已演變成老年憂鬱症。這時,親人們的理解與陪伴,是幫助他們走出心結最關鍵的力量。
要注意的是,老年憂鬱症的症狀有時會與失智混淆,常見如:情緒低落、失去興趣、記憶力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更特別的是,長者可能無法清楚表達情緒困擾,反而以身體不適呈現,如失眠、頭痛、胸悶、便秘或腹瀉等,看似小病,其實是心病的求救訊號。
例如,74歲的陳媽媽,在丈夫離世後獨居半年,出現全身無力、胸悶、頭痛、食慾不振、體重驟降、失眠等症狀,也不願再出門。直到就醫接受評估後,才確診為重度憂鬱症,並接受治療。這樣的例子或許並不少見。
精神科醫師施佳佐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提醒,對獨居長者而言,最需要的不是昂貴禮物或豪華旅程,而是「在乎的陪伴」。當父母年老,我們能給他們最好的禮物,就是不讓他們一個人走下去。一通問安的電話、一段就醫時的陪伴、一次耐心的聊天,往往遠比一場假期旅行更溫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