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1萬步 她做一件事提高健康效益
每天走路的好處,背後有科學根據。
「我們的研究顯示,持續每天走路,能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能降低高達50%的失智風險,」史丹佛醫學中心心血管研究員伊麗莎白‧陳博士(Dr. Elizabeth Chen)表示。
走路對心血管方面的好處,除了預防疾病,也有助於讓心臟更健康、改善血液循環、提升全身氧氣供應。
如何把走路的效益提高40%?關鍵在強度
提升走路效益的關鍵技巧,是在平常的走路過程中,加入短時間的高強度走路訓練。
只要在你正常的走路過程中,加入三段各3分鐘的間歇快走,就能顯著增加健康效益。
「這就像打開新陳代謝的開關,」運動生理學家莫里森博士(Dr. James Morrison)解釋。
「這些高強度間歇會引發一連串的生理反應,即使結束後很長一段時間,也會繼續燃燒卡路里、改善心血管功能,這就是所謂的『後燃效應』(Afterburn Effect)。」
所謂的後燃效應,也就是「運動後過量氧耗」(EPOC)、氧氣負債,指身體在運動後恢復到靜止狀態所需的氧氣量。
這個靜止狀態會進行的過程包含:恢復體內氧氣濃度、清除乳酸、修復肌肉並恢復ATP水準(ATP 是供應身體進行運動等活動所需要的能量分子)。
研究顯示,EPOC在運動後立即達到最高峰,然後還會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一項研究顯示,EPOC升高的狀態可以持續長達38小時。
研究也指出,運動強度愈高,身體恢復到靜止狀態所需的能量支出也愈大,也就是說EPOC會愈高。
引發顯著EPOC的關鍵,在於進行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也就是短時間的高強度運動,搭配同樣短暫的恢復期。恢復期的目的是補充在高強度運動時消耗掉的ATP。
在高強度階段,你會消耗更多氧氣,這樣就會在運動後產生更大的氧氣赤字,必須在運動後透過增加攝氧量來補足。
間歇走路如何改變你的身體
加入高強度間歇後,你的身體會出現些變化:
燃燒更多卡路里(最多提高20%)
促進粒線體生成
改善胰島素敏感度
加速脂肪氧化
62歲的克拉克森(Margaret Clarkson),長期天天走1萬步,後來陷入停滯期。「我每天固定走1萬步,但效果越來越差。加入高強度間歇後,我的靜息心率才3個星期就降低8點,」她說。
你的走路姿勢也會影響健康效益。把身體當作精密儀器,正確對齊能發揮最大效益,姿勢不當則會增加阻力與摩擦。
特別是運動時容易呼吸困難的人,微調姿勢就能大幅改善胸悶、提升氧氣流通。
搭配適當的營養
飲食會直接影響運動效果。營養搭配得當,可加乘走路的效益。你可以這樣做:
運動後30分鐘內攝取蛋白質,促進肌肉修復
補充電解質,優化細胞功能
攝取抗發炎食物,加速恢復
漸進提高強度
走路就像其他健身活動一樣,漸進是成功的關鍵。像每次增加一點點重訓的重量,能幫助你突破停滯期,逐步增加走路強度,能幫助你持續得更久。
一開始可以每次走路加入1次高強度間歇,再逐漸增加到3至4次,讓身體逐漸適應新的挑戰。
(資料來源:journee-mondiale、Healthline)
【延伸閱讀】
● 更多內容,請見天下雜誌823期《 2025 2000大調查》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