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猴痘」預防措施和及時醫療照護 你該知道這些事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1958年猴痘病毒(Mpox virus)首次從研究用猴子身上被發現,因此該病被命名為「猴痘」,為避免造成對疾病或特定族群的誤解或歧視,於2024年2月1日更名為「M痘」。人類感染M痘病毒最早的個案,發生在1970年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個月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關於「猴痘」的預防措施和及時的醫療照護,你該知道哪些事?本文整理「猴痘」重點知識,幫助您快速掌握。
猴痘會人傳人嗎? 高風險族群有哪些?
猴痘主要透過與感染者的長時間身體接觸傳播,特別是接觸到皮膚病灶、潰瘍或結痂部位。值得注意的是,猴痘並不容易人傳人,一般的社交接觸並不會造成感染風險。其他傳染途徑包括接觸感染者的衣物或物品(如寢具、毛巾),以及呼吸飛沫等。感染風險較高的族群包括與感染者有密切接觸的人士、前往疫情爆發地區的旅客,以及有多重性伴侶的人群。兒童、孕婦及免疫系統較弱的人士可能面臨較嚴重的併發症風險,需要特別留意預防措施。
▲猴痘注意事項。(圖/疾管署提供)
出現這些症狀要小心! 這樣防護最有效
猴痘的症狀可能在接觸後最長21天內出現,主要症狀包括疼痛性皮疹並出現在生殖器、肛門周圍、口腔、臉部或四肢等部位。皮疹會經歷不同階段,包括囊泡、膿疱、丘疹或潰瘍等型態,最後結痂脱落。除皮疹之外,患者還可能出現發燒、寒顫、肌肉疼痛、淋巴結腫脹、疲倦、頭痛、喉嚨痛,以及排尿疼痛等症狀。由於猴痘症狀與其他疾病(如皰疹、梅毒、水痘等)相似,如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測,並在確診前減少與他人接觸。
猴痘疫苗接種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猴痘疫苗需接種兩劑才能達到最佳保護效果,兩劑間隔至少28天。疫苗大約需要兩週時間才能發揮效力,符合資格的人可到相關診所及衛生服務機構免費接種疫苗。
日常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與疑似或確診患者接觸、不觸碰可能受污染的物品(如床單、毛巾)、保持良好衛生習慣勤洗手或使用酒精消毒。此外,建議考慮限制性伴侶數量並保持聯絡資訊,從疫情地區返回後考慮暫時避免親密接觸3週。
確診了怎麼辦? 出現這些情況快就醫
大多數猴痘患者症狀輕微,能在數週內自然康復。對於症狀較嚴重的患者,可使用抗病毒藥物治療,因此早期診斷格外重要。患者在康復期間應避免與他人接觸(特別是高風險族群)、避免接觸寵物或其他動物,並等待所有皮膚病灶完全癒合、底下長出新皮膚後再恢復正常活動。患者應定期回診追蹤,醫師可提供康復證明並視需要給予其他建議,例如康復後進行性行為應持續多久使用安全套等注意事項。
雖然猴痘再次成為國際關注焦點,但透過充分的健康知識、適當的預防措施和及時的醫療照護,能有效控制疫情擴散。記住,預防永遠勝於治療,讓我們以理性態度面對疫情挑戰,共同維護社區健康安全。重要的是保持冷靜、獲取正確資訊,並在需要時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文字編輯:辰蘊如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再生醫療雙法明年上路 TPMS首度引進FACT國際認證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IG│ Threads│ YT│ 官方LINE│ 醫級邦│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