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胞胎懷孕易致母嬰不健康,比國研究:投資「此事」比治療多胞胎划算
隨著人工生殖技術進步、政府提供補助誘因,台灣多胞胎妊娠比例雖逐漸下降,但高於許多先進國家。醫師警告,植入多個胚胎,將提升懷上多胞胎的機率,對母親與嬰兒的健康衝擊遠超過單胎,從孕期併發症到早產、腦性麻痺風險都顯著提高;已有國外統計顯示,補助選擇性單一胚胎植入(eSET)所需的花費,較多胞胎的治療費用少,鼓勵政府投入更多資源於前端,減少多胞胎發生風險因子。
TFC 台北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黃馨慧表示,研究指出,雙胞胎有 51%在 37 週前早產,而單胎早產率僅 9-10%;小於 32 週的極早產風險更驚人,雙胞胎機率約 10-15%,三胞胎達 41%。胎兒生長遲緩比例中,雙胞胎占 25-30%,單胎僅 10%;腦性麻痺風險有倍增,雙胞胎每千例有 13 例,三胞胎 45 例,單胎僅 2.3 例。
孕婦同樣承受壓力,數據顯示,多胞胎孕婦發生嚴重產前併發症的機率是一般單胞胎孕婦的 4 倍,子癲前症與妊娠高血壓發生率高達 20-30%,單胎僅 5-8%;妊娠糖尿病為 7-10%,是單胎 2-4%的 2 倍以上;更嚴重的是產後出血,多胞胎發生率比單胎高出 2-31 倍,部分個案甚至須子宮切除。
黃馨慧分享,曾有名 29 歲女性曾因兩側卵巢長囊腫而開過刀,但人工授精意外懷上三包胎後,發現兩側卵巢分別復發 9 公分、10 公分的囊腫,一同與胎兒撐大肚子,「當時擔心囊腫破裂導致內出血、傷及胎兒,故第 26 週出現早產現象時,立刻安排住院安胎。」最後成功克服胎兒體積大難看到囊腫的障礙,開刀切除囊腫,幸好三胞胎雖在第 35 週早產,仍舊健康。
台大社會學系主任吳嘉苓今年出書講述過去 15 年所蒐集的人工生殖狀況。她分享,22 歲陳小姐(化名)的輸卵管一側因故切除、另一側出現沾黏,導致懷孕不易,幾經試管嬰兒治療,在 1990 年代未有醫學指引的狀況下,植入 5 個胚胎、3 個著床,又因求子不易、宗教信仰而不願減胎。雖最終三胞胎平安出生,陳小姐孕期間卻幾度嚴重不適送醫住院,情況危急到家人曾向醫師傳達「保大不保小」的意見。
由於早產機率大幅上升,多胞胎新生兒的醫療需求大。早產兒基金會統計,29 週以下早產兒平均花費高達 16 萬元;30 到 33 周出生則花費約 8.7 萬元;34 至 36 周則花費約 6.2 萬元。前台灣生殖醫學會理事長、茂盛醫院副院長陳明哲指出,比利時曾計算過,補助單一胚胎植入的費用,比治療多胞胎早產兒划算,因此應從源頭鼓勵採取 eSET,「雖使用者堅持植入多胚胎有其理由,但一次懷一個較符合生理學,有助於保障母嬰健康。」
文/周佩怡、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