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芳郁失智前嚴重摔倒疑認知退化!跌倒後這10種症狀可能不對勁
74歲的心臟外科權威名醫林芳郁罹患失智症,同為醫師的妻子林靜芸,在她的著作《謝謝你留下來陪我》中提到,林芳郁曾於2015年經歷嚴重跌倒,雖然當時表面上並無大礙,卻疑似成為日後失智的潛在引爆點。
摔倒後疑似個性變了?研究:跌倒增加21%失智症風險
林靜芸回憶起,林芳郁在一次嚴重跌倒後,開始出現焦慮、話變少的情形,當時尚未出現明顯退化症狀。後來隨著新冠疫情趨緩、社交活動增加,他卻時常情緒緊繃,甚至有時拒絕下床、不吃不喝,或在午後外出、凌晨2點才回家,曾繞行大安森林公園多達13圈,出現類似失智症的遊走、鬧失蹤等行為。
根據統計,約有一半以上的失智症是不明退化所引起,另外10%至15%是屬於血管性失智症,防範中風可降低發生風險,而其他例如腫瘤、新陳代謝障礙、憂鬱、或者外傷等病因,則約佔了失智症的5%。
其中對於跌倒、摔傷,一般人通常不容易與失智症產生聯想。然而,一篇刊登於《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針對200萬名曾經跌倒受傷的長者分析,發現有10%的長者在跌倒後一年內,被診斷為某種類型失智症!研究認為失智風險可能增加21%,因此建議65歲後曾有嚴重跌倒經驗者,應接受失智症篩檢。
跌倒和失智症為何有關?當下沒事也要觀察2、3個月
跌倒究竟與失智症有何關聯?首先,若跌倒時撞擊到頭部,可能導致腦部受傷,進而造成記憶力衰退,甚至引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
即使跌倒時沒有撞到頭,也不代表安全無虞,因為老年人腦部可能因老化而萎縮,這也讓神經外科系醫師劉倬昊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提醒,年長者即便沒有明顯撞到頭,仍可能因跌倒的重力造成腦部損傷,甚至引發慢性硬腦膜下出血,並與日後的認知退化有關聯,因此建議跌倒後觀察期至少要2至3個月。
至於要觀察的徵兆有哪些呢?如果出現不明頭痛、嘔吐、食慾不振、視力模糊、記憶力退化、動作遲緩、失眠等,甚至是單側肢體無力、步伐不穩、頭暈等疑似中風徵兆,都建議要提高警覺!
跌倒也可能是初期失智症警訊!平衡退化要小心
反過來看,跌倒有時也是失智症的初期徵兆,也就是說,有些人也可能早已有失智問題,因而更容易摔倒。美國Rutgers健康研究所認知神經科副教授、失智症專家William Hu認為,許多患有失智症的人本身就有平衡感的問題,因此有些失智症其實不是跌倒後才突然出現的。
例如,如果失智症患者的前庭系統(vestibular system),也就是內耳負責維持平衡的感覺系統退化,就會影響平衡,讓人搖搖晃晃、失去方向感。此外,患者的焦躁、幻覺等心理狀態,甚至是藥物副作用,也可能增加跌倒風險。
拔除室內跌倒因子!日常4大規劃方向簡單又可靠
總結來說,不論「跌倒」到底是不是失智症發病的因素之一,都可以看成是一種警告,提醒我們多加關注其認知與身體機能變化。邁入熟齡,多留意「環境改善」、「正確穿著」、「運動訓練」與「輔具使用」等4面向,就能有效降低跌倒風險,不論自己、家人、照顧者都能安心許多。
1.打造安全的生活空間。
- 改裝原則:加裝扶手、方便支撐。坡面取代階梯,或留意高低差造成跌倒的可能。
- 清除障礙物:避免動線上堆放雜物或電線,減少絆倒的機會。
- 燈光充足:在床邊、走道設置小夜燈,提升夜間移動時的視線清晰度。
- 注意「滑倒熱區」:例如浴室鋪設止滑墊、避免水漬殘留。
2.穿對鞋很重要
- 選鞋原則:建議穿著鞋底柔軟、鞋跟穩定且合腳的鞋子。
- 正確穿著:部分患者可能忘記穿鞋,或穿錯方式,照護者需定時檢查是否穿妥。
- 選對襪子:避免太鬆會脫落的襪子。
- 室內盡量不赤腳:建議穿著防滑室內拖鞋。
3.定期運動、走路訓練
- 日常活動:透過家事、散步、購物等方式,增加運動量。
- 專業訓練:諮詢物理治療師等專家,了解適合個人的步態與平衡訓練。
- 安全陪伴:外出活動時,應有照護者陪同,降低迷路與跌倒風險。
- 提升動機:根據患者興趣設計活動,如音樂律動、遊戲體操,讓運動變成一種樂趣而非負擔。
4.善用輔具讓移動更安全
- 選對輔具:如助行器、拐杖、輪椅等,並定期檢查維修:同時學習正確使用輔具的方式。
- 照護者協助:移動或協助站起時,要善用患者殘存能力,採漸進、安全的方式;陪走時配合步伐,不趕、不催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