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別輕忽,小傷口紅腫化膿嚴重恐截肢!護理師教每日足部自主檢查
糖尿病足部疾病是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之一,主要與長期的血糖控制不佳有關。1名65歲李先生罹患糖尿病多年,某次在家腳底不慎被尖銳物劃破受傷,原本他認為不太痛,因此對小傷口不以為意,沒想到受傷處愈擴愈大,甚至紅腫化膿。到衛生福利部樂生醫院治療才知道糖尿病足會導致傷口潰瘍難癒合。
糖尿病病友因神經病變與血液循環不良,使足部成為併發症的高風險部位。衛生福利部樂生醫院糖尿病衛教室吳佳玲護理師提醒,足部小傷口拖延未癒,恐引發潰瘍感染,嚴重甚至可能截肢。
覺遲鈍、傷口久未癒,當心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因神經病變與末梢血液循環不良所引發的系列症狀,常見表現包括:
感覺異常:出現麻木、刺痛、灼熱感、針刺感,甚至觸覺遲鈍(如踩到異物卻無感)。
皮膚異常:足部乾燥、脫屑、龜裂,或皮膚顏色變暗、蒼白,溫度改變等。
血液循環不良:足部冰冷,或有傷口長時間不癒合。
傷口與潰瘍:足底、腳趾間或指甲周圍可能出現紅腫、水泡、破皮,若小傷口拖延未癒,恐引發潰瘍、感染,甚至截肢。
其他:指甲變厚或變形,腳趾或腳掌紅腫。
每日足部自主檢查,赤腳走路、指甲過短都不行
糖尿病衛教室吳佳玲護理師指出,許多病友因為視力不佳、動作不便或缺乏正確觀念,容易忽略足部的小傷口。糖尿病友應養成每天自主足部檢查的好習慣,「每天的足部檢查,就像一份給自己的保險。任何足部小傷口皆需重視,盡早處理可大幅降低併發症風險。」
足部檢查應針對皮膚、指甲檢查,看看皮膚是否出現乾裂、脫皮、水泡、紅腫、變色、潰瘍或感染;指甲是否過長、內嵌(凍甲)、變厚或變色(如灰指甲);足底硬皮、長雞眼、厚繭等壓力點,也易引起潰瘍。
高齡的糖尿病病友因行動不便,為求省事常將指甲修剪過短或修成弧形,但吳佳玲護理師提醒,這樣做反而會促使指甲向兩側的皮內生長,指甲邊緣就會像「硬刺」似地插向甲溝的軟組織裡,造成嵌甲(甲溝炎)、產生傷口。她表示,指甲長度要與手指肉齊平,指甲的側緣要修剪整齊。每日洗腳後應保持乾爽,避免黴菌感染,也要避免自行削繭或處理凍甲,以免弄出傷口或使傷口惡化。
傷口紅腫流膿、擴大,應盡速就醫
如果病友足部已出現傷口,建議就醫評估並學習正確的傷口護理方式:每日使用生理食鹽水清潔傷口、避免患部壓迫(應暫時停止走路或穿壓迫性鞋襪)。如傷口持續出現紅、腫、熱、痛、流膿、惡臭、傷口擴大等情形,應立即就醫。
吳佳玲護理師提醒,糖尿病友平時應留意自我血糖監測與控制,因為體內高血糖會延緩傷口癒合。營養方面應均衡攝取蛋白質、維生素C與鋅等有助傷口修復的營養素,並確實戒菸。居家建議穿著寬鬆、透氣、不勒腳的無縫棉襪,保護足部健康。
就是現在!0元購高濃度魚油!快加入【華人健康網VIP開團購】享好康!>>>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