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神拚博11次,仍不放棄病人!行醫半世紀的他,還沒打算放下手術刀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室顧問、泌尿部主治醫師楊啟瑞行醫半世紀,救活無數病人、培育中部許多泌尿科名醫,且至今仍在第一線診治、開刀。
頭戴手術帽,半張臉被醫療口罩遮蓋,黑框眼鏡鏡片底下的眼神專注銳利,楊啟瑞手持電燒刀,精準俐落地將腫瘤與其他組織分離、切除。
自從1978年升主治醫師,行醫近半世紀,楊啟瑞至今仍挺直腰桿站在手術台,開刀常常一開就是10幾個小時,若要說他體力好,不如說他是有著過人毅力,永不放棄病人。
楊啟瑞自小出身高雄旗津捕魚人家。因為喜歡動手做,母親原本打算讓他學造船,但從小一路學業成績都不錯,成了6個手足中唯一的醫生。自國防醫學院畢業後,先後待過三軍總醫院和亞東醫院。
楊啟瑞說,當時醫療資源集中北部,癌症病人大多轉送台北,中部很少人開癌症刀,因此他隨台中榮總創院,於1982年到中部,在這塊泌尿腫瘤處女地開疆闢土,同時把腎臟移植技術帶到台中榮總。直至2011年公務人員退休,隔年轉往中國附醫繼續行醫之路,維持看診、開刀、教學、研究。
泌尿科4大癌手術先驅,獨創「楊式表格」建立攝護腺癌治療地圖
楊啟瑞堪稱國內攝護腺癌、膀胱癌、腎臟癌、睪丸癌4大泌尿科手術的先驅者。他曾負笈美國3大癌症中心之一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接受次專科泌尿腫瘤研究及臨床醫師訓練,奠定深厚基礎。
跟隨楊啟瑞習醫20餘年、台中榮總泌尿部主任李建儀說,楊啟瑞是台灣最早期開攝護腺根除手術的醫師,而且他向外國人學習,自己研發一套手術方式,更重要的是,手術結果與國外並駕齊驅。
從在台中榮總開始,每一個病人的手術方式、追蹤結果、何時復發、過世等,楊啟瑞都一一詳細記錄。早在AI演算技術出現之前,楊啟瑞就獨創「楊式table(表格)」,彙整台中榮總和中國附醫1,000多例攝護腺癌病例的3大指數,包括PSA、切片、指診檢查結果,進而分析病人腫瘤嚴重程度、判斷手術方式及預測術後結果。
「楊式table(表格)」曾在台灣及美國泌尿科醫學會發表。楊啟瑞笑說,雖然美國早有類似統計分析,但台灣攝護腺癌病人晚期居多,而美國多是早期病人,他決定自己記錄分析,而且現在還在持續擴增中。
找回半途放棄的病人,創造生命奇蹟
「他是名醫無庸置疑,但他把醫療視為一輩子的志業,百分之百是位良醫,」中國附醫泌尿部主任黃志平也曾在台中榮總服務,視帶出上百位泌尿界徒子徒孫的楊啟瑞為啟蒙老師,眼神滿是無限的崇敬,「我們如果能夠看得更遠,一定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老師無疑是跨時代的巨人。」
在楊啟瑞身旁習醫多年,黃志平說,幾乎不曾看過老師放棄病人,病人如果自我放棄,他會很沮喪、很難過。有時家屬快要放棄,他會說,「我都沒有放棄,你們怎麼可以放棄?」
約30年前,一名28歲女子診斷出晚期腎細胞癌,癌細胞已轉移,楊啟瑞當機立斷動手術清除癌細胞。但隨後幾年陸續轉移至肋骨、卵巢、恥骨、淋巴腺等等,每次發現轉移,楊啟瑞就替她動刀,直到第11次請胸腔外科團隊清除轉移至肺部的腫瘤,迄今已過了20年沒再復發。
楊啟瑞回憶,當時住在雲林的病人帶著2個年幼孩子到診間,每次單單只到台中,就要2小時車程。由於癌細胞不斷復發、轉移,好幾次女子不想再手術,但他認為只要轉移不多,盡早手術還是有機會延長生命,因此每一次都看得格外仔細,也鼓勵病人堅持信念、積極治療。如今,當年的病人已經是阿嬤,每年都會到台中探望楊啟瑞。
另一位28歲的睪丸癌病人,發病時孩子才1歲,「孩子那麼小,你說拚不拚?當然拚呀!」楊啟瑞說,由於腫瘤已轉移後腹腔、肝、肺、淋巴等,先切除睪丸後緊接著化療,但因承受不了副作用,病人中途放棄,楊啟瑞想盡辦法把他找回來,切除淋巴腺和肺部腫瘤,剩餘肝腫瘤經持續化療也逐漸凋亡。現在病人已60多歲。
「大家都說是奇蹟!」回想起這位病人,楊啟瑞還是掩不住興奮與感動,他忘不掉當年要求讓這位病人住加護病房治療,「很多人想放棄,覺得沒救了,但我沒有放棄,」因為他知道,化療對睪丸癌效果不錯,幾乎能治癒,雖然手術較複雜、費工夫,當年這台刀從上午9點開到午夜12點過後,「但很值得。」
黃志平說,泌尿科偶爾會遇到後腹腔腫瘤或腫瘤非常巨大、末期、容易轉移,開刀風險高且費時、耗體力,即使手術成功還要面對漫長照護,大部分醫師會退避三舍,但楊啟瑞不在意、也不會退卻,「他心中想的是,你來找我,我就拚到最後一刻,傾盡全身力量、一生能力救你。」
近年腹腔鏡、達文西機械手臂等微創手術快速崛起,楊啟瑞也與時俱進,成為國內現役開達文西手術年紀最長的醫師。李建儀說,雖然他仍以傳統開腹手術為主,傷口復原不如微創手術來得快,但腫瘤清除的手術效果更好,還是有不少人慕名找楊啟瑞。
「手術疲累如同生產,痛完就忘了!」 他用盡畢生回報台灣
楊啟瑞至今仍維持1週2個門診、1.5天的開刀日,更驚人的是,傳統手術、尤其是腫瘤根除,這類「大刀」常常一開就是10幾個小時,楊啟瑞還是和其他年輕醫師一起拚戰到半夜。
為照顧自身健康,楊啟瑞盡量每天快走5000~1萬步,如果在醫院沒達到步數,下班後也會到公園或在家快走;由於早年開刀姿勢不良,脊椎曾因受傷開刀,他現在坐太久就會起身走動,把樓梯充當單槓拉、伸展筋骨。飲食上則有太太照料、準備早餐和晚餐,清淡為主,午餐則訂醫院便當。
他笑說,也許遺傳幫上忙,目前只有血脂高一些,但用藥控制,偶爾還是會開刀到半夜、甚至開完刀太亢奮,躺在床上還在回想手術過程。
旁人眼中,看病人、開刀早已是楊啟瑞生活的動力。問他開刀不累嗎?他妙回:「救活一個人,心裡高興得很,也就忘了疲累;就像大家常說,女人生孩子很痛,但生完就忘了!」
前往美國進修前,楊啟瑞請來當年瑪莉諾修道院的修女Jean Hogle指導他英文,修女不收學費,唯一條件是他去美國學習後,要返台回報台灣,這件事他銘記於心。如今楊啟瑞早已窮盡畢生所學,回報這塊滋養他的土地。
延伸閱讀: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