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海綿暗藏危機 研究:每月恐釋出數兆塑膠微粒流入環境
美國化學學會(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CS)的最新研究指出,台灣常見的「科技海綿(magic sponges,又稱魔術海綿)」雖能讓使用者輕鬆去除污漬,但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釋出大量塑膠微粒進入環境與人體,成為人體潛在健康風險。研究團隊測試市面上3款熱門品牌的科技海綿,發現每克磨損的海綿約會釋出650萬塑膠微粒,換算電商平台亞馬遜(Amazon)2023年8月的銷售數據,每月可能就有1.55兆塑膠微粒流入環境,實際數量恐更高。
《紐約郵報》報導,研究指出,科技海綿的清潔力來自「三聚氰胺泡棉(Melamine foam)」」,這是一種質輕卻耐用的塑膠,結構如同超細砂紙,可以用清水刮除污垢與污漬。然而,每次摩擦都會造成海綿逐漸分解,釋出肉眼難以察覺的塑膠微粒。
對此,科學家以金屬紋理表面模擬日常使用情境,測量科技海綿的磨損情況,並依一般使用約磨損10%的假設計算釋放量。分析結果顯示,僅計算亞馬遜2023年8月的銷售的產品,每月可能就有1.55兆塑膠微粒流入環境,而全球實際數字可能更高。
這些塑膠微粒進入環境後,不只汙染水源、空氣和土壤,還會進入人體。研究指出,塑膠微粒已在人體肺、肝、腎、心臟、大腦、胎盤、睪丸、母乳及精液中被檢測到。雖然科學界仍在研究其對健康的具體影響,但初步結果顯示,塑膠微粒可能損傷細胞、破壞器官功能、干擾免疫系統,並與心肌梗塞、中風及部分癌症風險上升有關。部分研究還發現,塑膠微粒可能影響大腦健康,引發疲勞、頭暈等症狀,且失智症患者體內的塑膠微粒濃度更高。
研究團隊呼籲,製造商應開發更密實、更耐用的海綿以減少分解,消費者也可選擇不含塑膠的天然清潔用品,或在飲用水裝設可攔截塑膠微粒的濾水設備。專家建議,日常生活可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袋、瓶子、吸管與餐盒,選擇天然纖維製成的衣物,並避免用塑膠容器微波食物,以降低接觸風險。
此外,市面上已有洗衣機專用的塑膠微粒過濾器,可在洗衣過程中攔截塑膠微粒,甚至有研究正在開發血液過濾療法,嘗試將人體內的塑膠微粒排出,為未來減少健康威脅提供更多可能。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