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是複製台積電!翁啟惠:台灣生技應效法「波霸奶茶精神」走向世界

康健雜誌

更新於 9小時前 • 發布於 9小時前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邱玉珍 圖/陳德信攝
不是複製台積電!翁啟惠:台灣生技應效法「波霸奶茶精神」走向世界

前中研院院長、生策會會長翁啟惠日前返台領取「亞洲生技獎」,並接受《康健》專訪,他強調,台灣不必複製矽谷或台積電模式,而應效法「波霸奶茶」的創新精神,憑藉研發實力與文化特色,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尤其在精準健康的早期診斷與預防領域,台灣更具扮演關鍵角色的潛力。

經歷轟動一時的浩鼎案,儘管最終獲判無罪,生策會會長翁啟惠選擇回歸學術,低調沉潛,持續專注於研究與教學。年屆77歲的他,日前從美國返台,獲頒「2025 BIO Asia Award(亞洲生技獎-個人獎)」,表彰其在科技創新及應用的卓越貢獻。

長年旅居美國、穿梭於台美兩地的翁啟惠,這回專程返台領獎,也難得接受《康健》專訪。訪談當天,他身穿淺紫色細條紋襯衫、西裝褲與運動鞋,神情矍鑠、語速俐落,談起生技邏輯清晰,宛如桌前的有機分子模型,層層相扣,娓娓道來他對台灣生技未來的深刻洞見。

讓研究走出實驗室,是改變世界的第一步

談到台灣生技產業的發展,翁啟惠不只著眼於技術與機會,更關注創新如何真正落地。他說,要讓技術走出實驗室、真正造福病患,光靠科研成果是不夠的,關鍵在於能否順利實現技術轉移、推進產業化。

對科學家而言,研究成果該留在實驗室,還是推動技術轉移走向市場,始終是一道兩難的選擇。然而即便曾因技轉而引來爭議,他依然認為,若再選一次,他仍會選擇讓技術落地,因為那是造福更多人的方式,也是改變世界的起點。

「科學家的研究成果,不僅能拯救無數生命,也可能透過專利與技術轉移帶來財富,」翁啟惠表示。放眼國際,愈來愈多頂尖科學家也參與生技產業發展,讓科研成果不止於論文,而能落實於臨床及生活,造福更的患者及民眾。

翁啟惠說:「科學家的使命就是把研發成果帶出實驗室,造福人群。」攝影/陳德信

從豬胰島素到基因工程,一場改寫醫療史的革命

以胰島素為例,過去胰島素多從豬身上提取,但因與人體結構不同,長期使用易引發免疫反應。隨著基因工程技術問世,科學家得以成功量產與人體一致的胰島素,提升安全性與治療效果。

這場醫療革命的背後,除了技術突破,更關鍵的是制度鬆綁。美國政府當年推動《拜杜法案》,鼓勵學研機構將研究成果授權產業使用,加速技術商品化。翁啟惠強調,「制度支持,是讓創新落地的起點。」台灣也效法此模式,於2007年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為本土生技奠定法源基礎,吸引人才投入。

制度是生技起飛的翅膀,讓創新不再停留於紙上

拜杜法案的通過為生技產業揭開新頁。1982年,首支以基因工程技術製成的人類胰島素獲美國FDA核准,糖尿病患者有更安全胰島素可以使用。台灣則在2007年,由翁啟惠主導起草的《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順利三讀通過,不僅將台灣生技產業在全球的市佔率從0.5%小步推進至1%,也吸引愈來愈多生技人才投入產業。

但要發展生技產業,不只靠制度,更需要整個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雖然台灣已有完善的制度與規範,但社會上仍有許多觀念未曾轉變,他說明,台灣在國際科研創新競賽中屢屢奪冠,發表於國際期刊的論文數量也十分可觀,顯示科研實力不容小覷。

然而,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卻常因缺乏制度外的支持與文化認同,許多具備商品化潛力的研究成果,最終仍困在實驗室,無法順利轉化為實際應用,錯失了造福病患與發展產業的機會。他認為,只要社會文化能夠接納並鼓勵學術界參與產業化,對年輕學者與新創公司而言,將是一股強大的推力。

效法「波霸奶茶」精神,找到民眾最需要的產品

翁啟惠在訪談中一再強調,台灣不必複製他人,而是應善用自身文化與產業特色。以「波霸奶茶」為例,即是一個結合想像力、研發力與市場力的成功案例,也代表台灣獨特的創新能量。

廣義的生技產業涵蓋食品、農業、醫療器材及藥品,而台灣在食品與農業生技領域已佔有一席之地。翁啟惠認為,儘管台灣在生技醫藥的開發上面臨挑戰,仍應先從自己的優勢切入,發展以「預防醫學」、「早期診斷」、「AI輔助」為核心的精準健康模式,結合半導體、ICT 與健保資料庫,建立具有台灣特色的生技發展路徑。

AI+半導體:台灣生技的新引擎

身為健康台灣副召集人的翁啟惠指出,AI已成為推動生技創新的關鍵力量,尤其在藥物設計、蛋白質模擬與臨床試驗等領域,可望大幅縮短開發時程、提升成功率。台灣若能結合AI、半導體與健保資料庫等優勢,有機會建立具國際競爭力、具有台灣特色的精準健康模式。

「台灣掌握晶片製造的關鍵技術,這正是我們的優勢,」他強調,台積電的領先地位,為生技領域帶來龐大動能,台灣應把握這個機會,思考如何將AI與半導體能力真正融入生醫研發。

關鍵在於如何整合台灣的健保資料庫、晶片製造實力與完整的產業供應鏈,發展出具備台灣特色的生技產業。「只要方向正確,遲早台灣會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翁啟惠說。

翁啟惠以毛筆書寫「追求卓越」,為中央研究院80週年慶專刊題字,呼應他一生不斷超越自我的精神。攝影/陳德信

走向預防醫學時代,台灣正站上風口

未來的醫療不只是治療,更是預防。根據統計,全球醫療支出將從目前的13兆美元(約新台幣422兆元),成長至2030年的15兆美元(約新台幣487兆元)。其中有40%將投入在預防與早期偵測上,這正是台灣的機會所在。

他強調,要實現精準健康,關鍵在於掌握ICT技術。唯有結合AI、晶片、資通訊產業的實力,並善用健保資料庫,才能推動個人化的預防醫學與精準醫療,提升醫療效率與準確度。

生技醫療產業最大的市場是藥品,但這同時也是台灣最難切入的領域。翁啟惠直言,藥物研發風險極高,不僅研發期長,每一階段都需要穩定且大量的資本投入,尤其進入臨床試驗後,所需資金更是倍增。

然台灣若要發展生技醫療產業,不見得非得走這條高風險、高資本投入的新藥開發之路。因為目前台灣不僅整體產業環境尚未成熟,亦缺乏具備國際臨床試驗與法規經驗的人才,使得新藥研發之路更加艱難。翁啟惠認為,不妨思考是否應轉向台灣更具優勢的領域,如精準診斷、數位健康等,尋求差異化的競爭策略。

精準診斷與數位健康,才是台灣的機會?

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副理事長張鴻仁非常認同翁啟惠的觀點,他直言,台灣在藥品研發上「不只是差一哩路,而是差了好幾哩路,」但台灣確實有機會在早期診斷與預防醫學領域扮演關鍵角色,猶如《黃帝內經》所言:「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更強調預防重於治療的核心精神。

不過,「預防重於治療」雖是上醫之道,卻也是現代醫療難以完全達成的境界。張鴻仁表示,現代醫學較可行的是落實早期診斷與治療。例如透過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能夠及早揪出肺癌、延長病人生命,這正是台灣在精準醫療與智慧醫療上可發揮的重要機會。

不畏挑戰,台灣生技要走自己的路

每次創新都伴隨質疑與阻力。翁啟惠直言,生技研發風險極高,關鍵在於有人願意承擔風險、持續投入。以阿茲海默症為例指出,儘管至今全球尚無成功藥物,美國政府每年仍砸下鉅資研發,從未中斷。

「不要怕失敗,失敗往往就是下一個成功的基礎,」翁啟惠相信,「阻力是進步的動力。」如同台積電憑藉不懈的毅力與堅持成為晶圓代工王者,台灣生技也應走出自己的路。除了制度與資源,更需要整體社會的理解與支持,鼓勵科學家勇於將研究商品化。

隨著全球人口高齡化,退化性神經疾病所帶來的社會負擔,未來可能超越癌症。他覺得「這是台灣的機會」,鼓勵台灣善用在地文化與產業特色,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生技路徑,打造自己的生技奇蹟。

延伸閱讀:

出身擁有60多位醫生的家族,因一場火警而嶄露頭角!台大醫院新院長余忠仁如何做醫界龍頭老大?

全台唯一!從診間到社區,結合12科共照,他們如何打造國家級失智照護網?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輕忽0.5公分肺結節!30歲女教師一年後確診末期肺癌

中天電視台
02

35歲男歌手心梗猝逝!其實有跡可循 「4症狀」危險了

三立新聞網
03

血便以為是痔瘡!他天天吃「排骨便當」釀大腸癌肝轉移

中天電視台
04

20歲女大生常「曬太陽、爬山」仍骨鬆!醫揭「1致命習慣」害白做工

三立新聞網
05

年輕人大腸癌主因不是肉!醫揪「2大致癌推手」 過度防曬入列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女生必看!來自「黃體」的重要提醒:這5個日常動作,超容易讓我受傷!

姊妹淘

肺動脈栓塞不可輕視的隱形殺手 北榮桃分院籲提高警覺

台灣好新聞

08月14日 夢還在等你

Heho健康

散裝蛋怎麼挑才不會買到臭雞蛋?靠1工具3方法觀察

健康2.0

量血壓前別喝1種水!避開3飲料以免血壓升高

健康2.0

出現「5症狀」恐是腸漏症警訊!專家教你吃6營養素顧腸道、緩過敏

健康2.0

關稅影響美國櫻桃價甜美!助眠、降血壓 櫻桃大小單位怎麼看

健康2.0

沈玉琳驚爆罹血癌 為什麼得白血病?家裡堆放紙箱雜物恐藏毒

健康2.0

這些痛都不用忍了!全台近9百萬人狂吞止痛藥 1療法偏頭痛、膝痛、腰痛全解

健康2.0

不是醫師!揭密失智照護關鍵推手,她讓家屬不再單打獨鬥

康健雜誌

科技海綿暗藏危機 研究:每月恐釋出數兆塑膠微粒流入環境

CTWANT

肺癌篩檢早期占比逾8成

中華日報

北榮×紐大 推動胰臟癌重粒子治療

中華日報

與死神拚博11次,仍不放棄病人!行醫半世紀的他,還沒打算放下手術刀

康健雜誌

視茫茫常跌倒 翁揪黃斑部病變

中華日報

無糖低脂一定很健康? 醫揪出「常見陷阱」:人工添加劑恐摧毀腸道系統

太報

凱格爾運動+陰道雷射 改善漏尿

中華日報

變矮駝背下背痛 當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中華日報

無牙恐成身心功能障礙? 醫師解析全口重建最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

屈公病非人傳人! 疾管署揭「感染症狀&防蚊要點」

健康醫療網

【大象醫師-周維薪】多囊只遺傳女生?妳的多囊特質其實可能來自於爸爸!

問8健康諮詢網

肺癌蟬聯台灣癌症頭號殺手 專家籲50到65歲普篩

中央通訊社

取卵5次才添丁 醫學會揭人工生殖3階段各有艱難

中央通訊社

試管嬰兒補助擬年底前放寬!3 族群迎聖誕大禮

Heho健康

AI 輔助副作用!研究:醫生短期內技能退化、癌症辨識力降 20%

科技新報

40+開始潮熱盜汗、情緒不穩?掌握更年期6大警訊,中醫教你從生活、穴位調理

姊妹淘

黃斑部病變險奪光明 長者視力惡化別輕忽

民視新聞網

楊柳颱風來襲!疾管署:颱風過後別輕忽...3步驟降低傳染病風險

信傳媒

吃錯蛋白質「可能讓你越減越肥」!營養師揭4大陷阱,實測2個月甩油2公斤

姊妹淘

攝護腺肥大治療新選擇 微創手術助擺脫排尿不順之苦

健康醫療網

蜂窩性組織炎隱形殺手不容輕忽 9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NOW健康

6成肺癌患者沒抽菸習慣!肺癌權威揭「3件事」才是降低死亡率關鍵

優活健康網

愛吃鮪魚、鯊魚!婦血中汞濃度驚人 新生兒恐智力障礙

TVBS

不孕夫妻想懷孕該怎麼做?醫揭備孕療程失敗3原因:取卵不是越多越好

優活健康網

楊柳來襲防疫3步驟! 裝備齊全、水煮沸及清除孳生源

NOW健康

用香水蓋體味落伍了! 網友實測6種方式讓體味變清新

NOW健康

怕變「臭臭人」狂擦止汗劑?食藥署:反而可能中暑

中天電視台

視力突模糊、扭曲?當心黃斑部病變上身…2年內恐失明

中天電視台

跑步新手必看!「女性跑步裝備」怎麼準備?一次盤點3大必備物品

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