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更新您的瀏覽器

您使用的瀏覽器版本較舊,已不再受支援。建議您更新瀏覽器版本,以獲得最佳使用體驗。

健康

不是醫師!揭密失智照護關鍵推手,她讓家屬不再單打獨鬥

康健雜誌

更新於 8小時前 • 發布於 8小時前 • 出處/康健雜誌 文/鄧桂芬 圖/黃明堂攝
不是醫師!揭密失智照護關鍵推手,她讓家屬不再單打獨鬥

在醫院裡,要促成12科專業團隊齊心協作談何容易?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做到了,而且帶頭打破各科藩籬的人,不是醫師,而是出身社福背景的老年學專家郭慈安。

2017年,長照2.0上路,衛福部呼應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創新推出「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希望由醫療機構主導,協助疑似個案完成就醫診斷與醫療照護,並追蹤長照服務使用情形,提供所需的資源連結。

如今,全台共有131家失智共照中心,但負責人幾乎清一色是醫師,只有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的副院長兼執行長郭慈安例外。

郭慈安專長為老年學與長照政策規劃,旅美期間曾任美國失智症協會政策委員與亞裔社區教育委員、美國衛生福利部老人署醫療政策分析員,且曾是美國白宮老年高峰會全國代表與美國老年學學會院士。

返台後,她在中山醫學大學任教,長期投入家庭照顧者支持,並曾任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目前則擔任向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憑藉橫跨學術與實務的視野,她在中山附醫準備申請失智共照中心的政府標案時,被前任校長、台灣老人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委託撰寫企劃書。「原本以為只是幫忙寫企劃,沒想到負責執行的人竟然也是我,」郭慈安笑說。

就這樣,她從校園被借調到醫院,並得到中山醫大現任校長黃建寧與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的支持,意外展開這段「新任務」。

走過家人失智,更願意為病人付出

提出「10科共照」(現已擴編為12科)是郭慈安的創舉,其中神經內科、身心科、中醫與牙醫的跨界合作,更是在全國少見的突破。

中西醫合作,讓團隊能用更緩和的方式安撫病人的情緒與維持認知;牙醫則針對牙周病引起的不配合情緒進行改善;身心科則能調整病人的睡眠、焦慮與憂鬱情況。這些專業介入,大大減輕了家屬的照顧壓力。

但郭慈安坦言,很擔心叫不動人,畢竟各科專業雖然是分工,卻也形成隔閡,「在學界,連老師們都沒辦法做到跨領域討論失智個案了,臨床實務的醫界又怎麼會容易?」

然而,團隊正式成形後,她意外發現,「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持續參與,」她說,細問之下才知道,團隊裡約有4成成員,都曾有家人飽受失智症之苦。因為走過那段路,他們更願意撥出時間,無償替失智家庭解答疑問。

她也感謝時任中山附醫總院長、現任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每週三上午7點半親自召集10科專業人員開會,連續2年從未缺席,穩住團隊的向心力。後來接任的蔡明哲總院長,則正式讓共照中心升格為醫院的特色中心,發展跨域整合及就醫後銜接社區的失智症永續服務。

郭慈安(中,身穿桃色衣)於國美館活動辦理後,帶領團隊進行會後討論。圖片來源 / 郭慈安提供

醫師最後「上車」,跨科合作成形

若把團隊比喻成一列啟動中的列車,即使其他成員有共鳴與熱情,醫師仍是最後「上車」的人。「因為醫師的主要責任是診斷和開藥,但病人回家後會發生什麼事?走失?車禍?偷竊?大部分醫師會覺得,那不是他需要了解的事,」郭慈安說。

面對配合度相對消極的醫師,身為領航的「列車長」,郭慈安也曾感到頭痛。因為醫師尚未建立失智症全人照顧的概念,看到個管師陪著患者去做影像檢查,竟不耐地碎念:「你們管病人管得太多了!」

這話讓郭慈安心頭一緊,她立刻調出醫院失智病人的就診資料,用數據回應對方:自從配置個管師後,病人得以被接住、有諮詢的機會,留在中山附醫接受治療的時間明顯延長,「醫師應該感謝個管師,是他們的付出,才把病人留了下來。」

真正讓醫師「上車」的轉捩點,發生在3年前。那天,一位社會地位甚高的失智病人前來聽取診斷報告,卻獨自一人出現在診間。醫師疑惑地追問,才得知因病情關係,太太已決定和他離婚。

不過,失智病人必須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協助照顧,否則再多醫囑也無法落實。「那位醫師後來跟我說,除了診斷與開藥,面對這樣的病人,他什麼也做不了。他想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郭慈安說。

從此之後,醫師們積極參與跨科合作,團隊更有凝聚力。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們也積極參與跨科合作。圖片來源 / 黃明堂攝

受父親影響,讓她決定開發失智運動教案

在團隊中,也有一段特別的故事。團隊成員之一、物理治療師賴郁芬的父親180公分、體重近百公斤,可謂人高馬大,但因為額顳葉型失智症,情緒來了沒人抓得住。

賴郁芬感概,早年的失智症教育不足,為了父親,她翻閱大量文獻,「我知道非藥物治療是有用的,也是我的強項,但教運動我會,面對失智病人的問題行為,我就不行了。」

由於父親會偷摘鄰居的木瓜、騎機車加油不付錢,種種問題行為讓子女們十分頭痛,也因此接連被社區關懷據點和日照中心「退貨」。身為家中大姊,賴郁芬一度打算暫停工作,和手足輪流照顧父親,不過被主管挽留。

轉機出現在郭慈安邀她加入團隊,改變了她的職涯和與父親相處的方式。在同事的協助下,父親開始到失智據點參加活動;而賴郁芬也為據點設計了12週教案,一半是平衡運動,一半是認知訓練。「我在規劃時,其實是想著要給我爸爸用的。」

上課時,賴郁芬是專業人員;下課後,她又回到家屬的角色。同事還邀她與父親參加歌劇院的聖誕節活動,一起欣賞表演。如今,父親已過世2年,回想這段歷程,賴郁芬含淚感激這份工作讓她能運用專業,陪父親好好走完最後一段路,更確信跨專業合作是病人的福氣,也讓照顧者獲得力量。

身為失智者家屬的物理治療師賴郁芬(中,身穿粉色衣),也會到清活小屋帶領失智者進行活動。 來源 / 郭慈安提供

郭慈安更遠的目標是:陪伴到底

正因團隊成員多有相似經歷,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得以用更多理解去接住每個失智家庭。但在郭慈安心中,她還有更遠的目標:「一條陪伴到底的長路」。

她指出,台灣在延緩失智、失能方面的確做得不錯,但病人確診之後,仍需要一套更完整的願景與規劃。例如,在病人頭腦還清楚時,就能預先安排醫療與財產事宜,並討論安寧緩和醫療介入的時機

中山附醫響應關懷失智症的RUN伴台灣健走活動,中山醫的學生志工也會一起參與。圖片來源 / 郭慈安提供

這段「最後一哩路」的整合,不僅仰賴跨專業團隊,更需要從教育著手。為此,中山醫學大學要求20個科系的學生在畢業前,都必須具備失智照護的基礎概念。「因為總有一天,這張網,也可能會接住我們自己,」她說。

延伸閱讀:

全台唯一!從診間到社區,結合12科共照,他們如何打造國家級失智照護網?

出身擁有60多位醫生的家族,因一場火警而嶄露頭角!台大醫院新院長余忠仁如何做醫界龍頭老大?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

查看原始文章

健康指南:屈公病防蚊大全

屈公病是由蚊子叮咬而傳播的急性傳染病,症狀與登革熱相似卻不容輕忽。一次掌握症狀辨識、傳染方式與防蚊關鍵。

更多健康相關文章

01

輕忽0.5公分肺結節!30歲女教師一年後確診末期肺癌

中天電視台
02

35歲男歌手心梗猝逝!其實有跡可循 「4症狀」危險了

三立新聞網
03

血便以為是痔瘡!他天天吃「排骨便當」釀大腸癌肝轉移

中天電視台
04

20歲女大生常「曬太陽、爬山」仍骨鬆!醫揭「1致命習慣」害白做工

三立新聞網
05

年輕人大腸癌主因不是肉!醫揪「2大致癌推手」 過度防曬入列

常春月刊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Loading...
查看更多

留言 0

沒有留言。

最新消息

女生必看!來自「黃體」的重要提醒:這5個日常動作,超容易讓我受傷!

姊妹淘

肺動脈栓塞不可輕視的隱形殺手 北榮桃分院籲提高警覺

台灣好新聞

08月14日 夢還在等你

Heho健康

散裝蛋怎麼挑才不會買到臭雞蛋?靠1工具3方法觀察

健康2.0

量血壓前別喝1種水!避開3飲料以免血壓升高

健康2.0

出現「5症狀」恐是腸漏症警訊!專家教你吃6營養素顧腸道、緩過敏

健康2.0

關稅影響美國櫻桃價甜美!助眠、降血壓 櫻桃大小單位怎麼看

健康2.0

沈玉琳驚爆罹血癌 為什麼得白血病?家裡堆放紙箱雜物恐藏毒

健康2.0

這些痛都不用忍了!全台近9百萬人狂吞止痛藥 1療法偏頭痛、膝痛、腰痛全解

健康2.0

不是複製台積電!翁啟惠:台灣生技應效法「波霸奶茶精神」走向世界

康健雜誌

科技海綿暗藏危機 研究:每月恐釋出數兆塑膠微粒流入環境

CTWANT

肺癌篩檢早期占比逾8成

中華日報

北榮×紐大 推動胰臟癌重粒子治療

中華日報

與死神拚博11次,仍不放棄病人!行醫半世紀的他,還沒打算放下手術刀

康健雜誌

視茫茫常跌倒 翁揪黃斑部病變

中華日報

無糖低脂一定很健康? 醫揪出「常見陷阱」:人工添加劑恐摧毀腸道系統

太報

凱格爾運動+陰道雷射 改善漏尿

中華日報

變矮駝背下背痛 當心脊椎壓迫性骨折

中華日報

無牙恐成身心功能障礙? 醫師解析全口重建最新選擇

健康醫療網

屈公病非人傳人! 疾管署揭「感染症狀&防蚊要點」

健康醫療網

【大象醫師-周維薪】多囊只遺傳女生?妳的多囊特質其實可能來自於爸爸!

問8健康諮詢網

肺癌蟬聯台灣癌症頭號殺手 專家籲50到65歲普篩

中央通訊社

取卵5次才添丁 醫學會揭人工生殖3階段各有艱難

中央通訊社

試管嬰兒補助擬年底前放寬!3 族群迎聖誕大禮

Heho健康

AI 輔助副作用!研究:醫生短期內技能退化、癌症辨識力降 20%

科技新報

40+開始潮熱盜汗、情緒不穩?掌握更年期6大警訊,中醫教你從生活、穴位調理

姊妹淘

黃斑部病變險奪光明 長者視力惡化別輕忽

民視新聞網

楊柳颱風來襲!疾管署:颱風過後別輕忽...3步驟降低傳染病風險

信傳媒

吃錯蛋白質「可能讓你越減越肥」!營養師揭4大陷阱,實測2個月甩油2公斤

姊妹淘

攝護腺肥大治療新選擇 微創手術助擺脫排尿不順之苦

健康醫療網

蜂窩性組織炎隱形殺手不容輕忽 9大高風險族群要當心

NOW健康

6成肺癌患者沒抽菸習慣!肺癌權威揭「3件事」才是降低死亡率關鍵

優活健康網

愛吃鮪魚、鯊魚!婦血中汞濃度驚人 新生兒恐智力障礙

TVBS

不孕夫妻想懷孕該怎麼做?醫揭備孕療程失敗3原因:取卵不是越多越好

優活健康網

楊柳來襲防疫3步驟! 裝備齊全、水煮沸及清除孳生源

NOW健康

用香水蓋體味落伍了! 網友實測6種方式讓體味變清新

NOW健康

怕變「臭臭人」狂擦止汗劑?食藥署:反而可能中暑

中天電視台

視力突模糊、扭曲?當心黃斑部病變上身…2年內恐失明

中天電視台

跑步新手必看!「女性跑步裝備」怎麼準備?一次盤點3大必備物品

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