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醫師!揭密失智照護關鍵推手,她讓家屬不再單打獨鬥
在醫院裡,要促成12科專業團隊齊心協作談何容易?但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做到了,而且帶頭打破各科藩籬的人,不是醫師,而是出身社福背景的老年學專家郭慈安。
2017年,長照2.0上路,衛福部呼應WHO全球失智症行動計劃,創新推出「失智症共同照護中心」,希望由醫療機構主導,協助疑似個案完成就醫診斷與醫療照護,並追蹤長照服務使用情形,提供所需的資源連結。
如今,全台共有131家失智共照中心,但負責人幾乎清一色是醫師,只有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的副院長兼執行長郭慈安例外。
郭慈安專長為老年學與長照政策規劃,旅美期間曾任美國失智症協會政策委員與亞裔社區教育委員、美國衛生福利部老人署醫療政策分析員,且曾是美國白宮老年高峰會全國代表與美國老年學學會院士。
返台後,她在中山醫學大學任教,長期投入家庭照顧者支持,並曾任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目前則擔任向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憑藉橫跨學術與實務的視野,她在中山附醫準備申請失智共照中心的政府標案時,被前任校長、台灣老人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委託撰寫企劃書。「原本以為只是幫忙寫企劃,沒想到負責執行的人竟然也是我,」郭慈安笑說。
就這樣,她從校園被借調到醫院,並得到中山醫大現任校長黃建寧與中山附醫總院長蔡明哲的支持,意外展開這段「新任務」。
走過家人失智,更願意為病人付出
提出「10科共照」(現已擴編為12科)是郭慈安的創舉,其中神經內科、身心科、中醫與牙醫的跨界合作,更是在全國少見的突破。
中西醫合作,讓團隊能用更緩和的方式安撫病人的情緒與維持認知;牙醫則針對牙周病引起的不配合情緒進行改善;身心科則能調整病人的睡眠、焦慮與憂鬱情況。這些專業介入,大大減輕了家屬的照顧壓力。
但郭慈安坦言,很擔心叫不動人,畢竟各科專業雖然是分工,卻也形成隔閡,「在學界,連老師們都沒辦法做到跨領域討論失智個案了,臨床實務的醫界又怎麼會容易?」
然而,團隊正式成形後,她意外發現,「大部分的人都願意持續參與,」她說,細問之下才知道,團隊裡約有4成成員,都曾有家人飽受失智症之苦。因為走過那段路,他們更願意撥出時間,無償替失智家庭解答疑問。
她也感謝時任中山附醫總院長、現任中山醫大校長黃建寧,每週三上午7點半親自召集10科專業人員開會,連續2年從未缺席,穩住團隊的向心力。後來接任的蔡明哲總院長,則正式讓共照中心升格為醫院的特色中心,發展跨域整合及就醫後銜接社區的失智症永續服務。
醫師最後「上車」,跨科合作成形
若把團隊比喻成一列啟動中的列車,即使其他成員有共鳴與熱情,醫師仍是最後「上車」的人。「因為醫師的主要責任是診斷和開藥,但病人回家後會發生什麼事?走失?車禍?偷竊?大部分醫師會覺得,那不是他需要了解的事,」郭慈安說。
面對配合度相對消極的醫師,身為領航的「列車長」,郭慈安也曾感到頭痛。因為醫師尚未建立失智症全人照顧的概念,看到個管師陪著患者去做影像檢查,竟不耐地碎念:「你們管病人管得太多了!」
這話讓郭慈安心頭一緊,她立刻調出醫院失智病人的就診資料,用數據回應對方:自從配置個管師後,病人得以被接住、有諮詢的機會,留在中山附醫接受治療的時間明顯延長,「醫師應該感謝個管師,是他們的付出,才把病人留了下來。」
真正讓醫師「上車」的轉捩點,發生在3年前。那天,一位社會地位甚高的失智病人前來聽取診斷報告,卻獨自一人出現在診間。醫師疑惑地追問,才得知因病情關係,太太已決定和他離婚。
不過,失智病人必須有人在日常生活中協助照顧,否則再多醫囑也無法落實。「那位醫師後來跟我說,除了診斷與開藥,面對這樣的病人,他什麼也做不了。他想知道,自己還能做些什麼,」郭慈安說。
從此之後,醫師們積極參與跨科合作,團隊更有凝聚力。
受父親影響,讓她決定開發失智運動教案
在團隊中,也有一段特別的故事。團隊成員之一、物理治療師賴郁芬的父親180公分、體重近百公斤,可謂人高馬大,但因為額顳葉型失智症,情緒來了沒人抓得住。
賴郁芬感概,早年的失智症教育不足,為了父親,她翻閱大量文獻,「我知道非藥物治療是有用的,也是我的強項,但教運動我會,面對失智病人的問題行為,我就不行了。」
由於父親會偷摘鄰居的木瓜、騎機車加油不付錢,種種問題行為讓子女們十分頭痛,也因此接連被社區關懷據點和日照中心「退貨」。身為家中大姊,賴郁芬一度打算暫停工作,和手足輪流照顧父親,不過被主管挽留。
轉機出現在郭慈安邀她加入團隊,改變了她的職涯和與父親相處的方式。在同事的協助下,父親開始到失智據點參加活動;而賴郁芬也為據點設計了12週教案,一半是平衡運動,一半是認知訓練。「我在規劃時,其實是想著要給我爸爸用的。」
上課時,賴郁芬是專業人員;下課後,她又回到家屬的角色。同事還邀她與父親參加歌劇院的聖誕節活動,一起欣賞表演。如今,父親已過世2年,回想這段歷程,賴郁芬含淚感激這份工作讓她能運用專業,陪父親好好走完最後一段路,更確信跨專業合作是病人的福氣,也讓照顧者獲得力量。
郭慈安更遠的目標是:陪伴到底
正因團隊成員多有相似經歷,中山附醫失智共照中心得以用更多理解去接住每個失智家庭。但在郭慈安心中,她還有更遠的目標:「一條陪伴到底的長路」。
她指出,台灣在延緩失智、失能方面的確做得不錯,但病人確診之後,仍需要一套更完整的願景與規劃。例如,在病人頭腦還清楚時,就能預先安排醫療與財產事宜,並討論安寧緩和醫療介入的時機。
這段「最後一哩路」的整合,不僅仰賴跨專業團隊,更需要從教育著手。為此,中山醫學大學要求20個科系的學生在畢業前,都必須具備失智照護的基礎概念。「因為總有一天,這張網,也可能會接住我們自己,」她說。
延伸閱讀:
全台唯一!從診間到社區,結合12科共照,他們如何打造國家級失智照護網?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