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力模糊竟是白內障作祟!趙少康接受手術重拾清晰視界 醫提醒:中年人也可能提早發病
趙少康先生曾出現視力明顯退化的情況,回顧過去一年,他發現右眼視力逐漸模糊,不僅在閱讀報紙與文件時感到吃力,夜間開車時更因視線不清而影響安全,生活品質因此受到顯著影響。
由於他的工作性質與日常生活皆高度仰賴良好的視覺功能,因此這些視力退化的症狀讓他感到相當困擾,並開始積極尋求醫療協助,以避免問題進一步惡化、影響工作效率與生活自理能力。經眼科專業評估後,釐清病因並展開適當治療,才能有效改善視力問題、恢復生活便利與信心。
眼科診所院長張正忠醫師指出,經過詳盡的檢查後,確認趙少康先生的視力退化主要是因白內障所導致,並伴隨「兩眼不等視」的情況。經醫病雙方充分溝通與討論,採用醫病共享決策模式,量身規劃手術方案,最終決定進行客製化人工水晶體白內障手術。手術後視力顯著提升,不僅擺脫了長期配戴眼鏡的不便,更重拾清晰視野,讓日常生活與工作效率大為改善。
白內障是常見的退化性疾病
張正忠表示,白內障是一種常見的眼睛退化性疾病,主要是因水晶體混濁所引起。他形容水晶體就像一顆水果,由外層的果皮(囊膜)、果肉(皮質)與果核(核心)組成:當果核混濁時,屬於年齡相關的「核性白內障」,常會出現「近視樣改變」的現象;若混濁發生在果肉,則容易產生畏光、對焦困難、夜間眩光等視覺困擾。
高度近視患者因眼球的構造異常,使水晶體更容易提早退化,導致白內障提早發生,即便頻繁更換眼鏡也難以有效改善視力,需考慮其他治療方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由於趙少康平時有大量閱讀書籍與報章的習慣,且經常上電視節目受訪需長時間注視字幕板,加上夜間駕車頻繁,對遠、中、近距離視覺皆有高度需求。為滿足這些用眼需求,醫師於術前安排許多檢查,包括視力、眼壓、屈光度數測量,以及視網膜眼底攝影與斷層掃描,藉此精準評估適合的人工水晶體度數與款式。之後透過手術結合飛秒雷射技術與3D影像導航系統,輔助植入人工水晶體。
人工水晶體越貴越好?
針對大眾普遍認為「人工水晶體越貴越好」的迷思,張正忠特別說明,人工水晶體的選擇應回歸患者本身的視覺需求與生活型態,價格並非唯一考量。以趙少康先生為例,因平時需大量閱讀、夜間駕車,且存在明顯的「兩眼不等視」情形,便依據其個別需求進行詳細檢查與術前規劃,最終採取雙眼差異化的水晶體設計。
右眼的部分則建議植入單焦點人工水晶體,保留約150至200度的近視,讓他在閱讀時能清晰對焦、減少疲勞;若需看遠距離畫面,僅需輔助配戴眼鏡即可。左眼則植入多焦點人工水晶體,以涵蓋遠、中、近多段距離的視覺需求。透過雙眼視力互補的設計,不僅大幅降低對眼鏡的依賴,也讓日常駕駛與閱讀皆能更順暢。
白內障並非老年人的專利
張正忠提醒,一旦白內障開始影響視力、干擾日常生活或工作品質,就應儘早尋求專業眼科醫師評估與治療建議,避免病情惡化至「過熟白內障」階段,不僅會進一步損害視力,也會增加手術的困難度與風險。
他強調,現今的白內障手術已相當精密且安全,患者在術前與醫師進行充分的醫病共享決策,依據個人視覺需求、生活習慣與工作需求,選擇合適的人工水晶體(如單焦、多焦或散光矯正型),能顯著提升術後的視覺表現,減少對眼鏡的依賴,並大幅改善整體生活便利性與滿意度。
白內障並非老年人的專利,許多中年人也可能在40多歲就出現初期症狀,如視線模糊、夜間眩光、對焦困難等,但常被誤以為是老花眼或疲勞,進而延誤診治。因此,定期眼科檢查、主動關注視力變化,是守護眼睛健康的重要關鍵。
(記者李政純,圖片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延伸閱讀:
.白內障初期無感!營養師激推「6種營養素」預防、延緩發病 看東西霧霧的是警訊
.美驗光協會揭「年輕化白內障5前兆」! 暴露紫外線、愛喝酒者都中了
留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