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預言該買防災包?台日專家「防災避難包」這樣裝,7大必備一次看
近期地震頻傳,再加上2025年7月將發生「大災難」的預言在網路上廣為流傳,使「如何準備緊急避難包?」成為網路熱門議題。這項預言起源於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漫畫《我所看見的未來》,內容提及太平洋會發生大海嘯淹沒周圍國家,就連日本、台灣、香港都會受災害影響。由於該書曾預言日本311大地震的時間、地點與災難,讓傳聞更加廣泛流傳且數度掀起熱議。
防災避難包如何準備?專家分享「避難包開箱文」
儘管這項預言已被專家認為是「虛假訊息」,但「未雨綢繆」提前準備防災避難包,還是有其必要。畢竟在緊急時刻,備妥所需物資,才能更從容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美國在台協會(AIT)高雄分處日前也在臉書分享了一篇「避難包開箱文」,提醒大家防災準備的重要性,內容物包括:「重要文件、飲用水和食物、醫療用品和常備藥物、手電筒和電子設備、保暖衣物和毯子、個人衛生用品、手機充電器」。
以下彙整台灣、日本專家說法,針對必備內容物進行詳細說明:
1.重要文件
備妥影本的健保卡、身份證、現金等基本證件與必需品,也可加入個人情感價值高的小物(如照片)以穩定情緒。
2.飲用水和食物
日本防災顧問高荷智建議,每人攜帶2~3瓶500ml瓶裝水、2~3餐分量的食物,如巧克力、餅乾、罐頭等高熱量即食食品。由於水與食物非常重,別忘了注意總重量避免影響逃生速度。
3.醫療用品和常備藥物
除了個人慢性病用藥外,還包括繃帶、三角巾、網狀繃帶、消毒液、瑞士刀、塑膠袋等急救用品。
4.手電筒和電子設備
手電筒、LED照明燈可提高黑暗中獲救的可能性。電子設備則包括:電池式收音機、手機、行動電源,等,可讓人在停電後仍能取得外界資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也建置了「台灣災害潛勢地圖」,別忘了平時就多熟悉查詢、操作方式唷。
5.保暖衣物和毯子
不僅保暖衣物,也可攜帶暖暖包等防寒對策物品。其他可能需要的隨身衣物、防護小物,包括雨具、頭盔或帽子、口罩、手套等,手套能避免雙手因玻璃、瓦礫、碎石割傷。
此外,常見日常小物,也能發揮避難救急的效果。例如,報紙可保暖、保鮮膜包覆碗盤可節省珍貴水源,還能暫時充當免洗手套、臨時包紮材料。有需要時別忘了善用這些資源唷。
6.個人衛生用品
除了眼鏡、助聽器等沒有就無法生活下去的物品外,根據日本內閣首相官邸資料,小孩、女性、高齡者等族群的家庭可再額外攜帶以下物資:
小孩:牛奶、一次性牛奶瓶、副食品、環保餐具、紙尿布、攜帶型洗淨器(洗屁股)、嬰兒背帶、頸燈。可參考平時媽媽包中的物品,事先準備第二個同樣的媽媽包。
高齡者:紙尿布、拐杖、助聽器、假牙清潔劑、慢性病用藥等。
女性:生理用品、防狼噴霧、生理褲、衛生棉等。衛生棉、護墊亦可作為止血墊材,一物多用
7.手機充電器
行動電源等手機充電器,能維持攜帶電子設備電力充足。
要多注意的是,整理避難包時,除了常備藥、個人用品可自行持有外,家族共用物品(如收音機等)可統一收納在一包中,由家中最有力的人攜帶;藥物、急救用品、情報蒐集用品等則應分門別類地裝進塑膠袋防水。留意這些注意事項,才能讓避難過程更省力方便。
避難包平時要放在哪?普通飲食儲備品分散保管較佳
日本防災士金子志緒建議,避難包放在避難必經路線上為鐵則。包括玄關、與玄關相連的走廊、離玄關較近的房間、寢室、客廳等可以拿了就跑的場所。
水、食物等儲備品則應分散保管,以便在房屋損壞、家具傾倒下仍能確實取出,例如玄關、寢室、客廳、廚房、櫥櫃、車庫、車內都是好選擇。瓦斯爐等不用大量準備的物資,則放在取出可能性最高的場所即可。若能事先將這些物資分別存放,即便短時間無法獲救,也能提升生存機會。
防災避難包準備分量有訣竅!依照等級分量可撐數天等待救援
以上避難包準備方式,多依照「1級避難包」提供建議。其實,根據台灣防災產業協會資料,避難包會依照不同場景區分為「0級」、「1級」與「2級」三種等級,不同分量、備品也有不同原則。
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1級避難包」。台灣防災產業協會秘書長黃少薇分享,「1級避難包」是針對地震等災害後「短期無法返家」的狀況設計,建議準備3天份飲水、乾糧、基本醫療與照明物資等,家中、公司各放一套備用。
至於「2級避難包」,則是以「撐過數天等待救援」為目的,可想像是疫情期間需要居家隔離,建議準備7天無法外出時的食品所需,包括營養口糧等可久放的應急食物、瓶裝水與日常生活用品,重點在於能自力支援等待救援。
而「0級避難包」,則可備妥常用藥、身分證明文件影本、500ml飲用水等基本物資,若災難當下急需逃難,能立即帶著走。
(圖片來源/ 台灣防災產業協會)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