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後菜價飆漲,還可能買到臭魚爛菜?專家傳授「買對不買貴」採購心法
颱風過後,蔬果生鮮不但價格飆高,品質是否也堪憂?蔬果與水產專家為你揭開颱風天採買迷思的真相。
颱風來襲後,除了注意災情與天氣動態,不少人也湧入超市、傳統市場,搶購青菜、魚蝦等民生必需品。根據各大果菜市場資料,颱風過後,常見葉菜類漲幅會突破2位數,更讓人擔心的是,這段時間搶菜、搶魚,不僅讓人荷包失血,還會買到品質差、容易變質的食材。
到底颱風前後有哪些採買迷思?哪些食材最容易漲價?又該如何聰明選購,避免買到爛菜臭魚?《康健》請教蔬果、水產達人一次釐清。
為何颱風還沒來,菜價就飆漲?
許多家庭採買者都遇過,颱風都還沒來,菜怎麼就先漲了?不禁懷疑有惡質商人乘機哄抬?對此,熟悉市場運作的菜市場達人廖炯程一語道破:「這不是黑心,是『預期心理』與產銷機制的自然反應。」
廖炯程指出,颱風消息一出,民眾普遍會提前囤菜,菜販預見會有搶購潮,便會在批發市場以高價、多標蔬菜,因應消費者的需求。例如高麗菜一旦熱門,全台各地菜市場就會搶標,價格自然水漲船高。
此外,颱風前農民擔心田裡蔬菜被打壞,會提前搶收,但搶收後的蔬菜並不會全數當天送到市場,而是先送進「蔬菜預儲場」。這些設有低溫與控濕設施的場域,可暫時儲存2~3天量的蔬菜,確保短期供應穩定。
風雨過後真的缺菜嗎?關鍵在「1週後」
颱風過後第一波蔬菜供應,通常仍仰賴預儲場釋出的搶收蔬菜,因此風災過後前3~4天,其實菜量還有。但到了第5~7天,預儲菜用盡,新菜尚未接上,才會出現真正的「缺菜期」。
廖炯程以近期颱風為例,彰化、雲林等中部主力產區連日大雨,許多正在發育的菜苗泡水爛根,即使重新種植也需2~3週才能採收。以夏季常見的青江菜、小白菜為例,生長期約需15~18天,在風災後1~2週,正是產量斷層期,價格自然因而飆高。
不只漲價!民眾也應當心搶收菜的「農藥殘留風險」
除了漲價,颱風前後採買蔬果還有農藥恐超標的隱憂。「有些蔬菜可能因颱風前搶收,未滿『停止用藥期』就採收出貨,」廖炯程說明,一般農藥從噴灑到可安全採收有7~15天不等的安全間隔,若提前採收就有殘留超標風險。
他建議,颱風前後購買的蔬菜回家後要特別注意清洗,可以用流動清水多沖洗幾遍,盡量降低農藥殘留風險。
至於颱風過後在菜市場會不會都買到爛菜?廖炯程認為,其實不太會。因為菜販會整理過,遇到爛葉先做清理丟棄。不過,他也提醒,下雨天採收的菜,表面水氣高,腐爛的速度確實比較快,還是建議買回家後,最好當天或隔天就吃掉。
哪些菜受災最重?哪些是平價又營養的選擇?
1. 最容易受害:空心菜、A菜等葉菜類因水氣重、根系淺,特別怕雨,災損高、腐爛快。
2. 價格略為穩定:高麗菜、大白菜因為外葉層多、保護性較強,加上多為高山產區供應,即使颱風來襲,仍有一定產量。
3. 低風險選擇:如地瓜、胡蘿蔔、馬鈴薯及早已採收的洋蔥等根莖類蔬菜,因耐儲存、未必需要搶收,價格與品質較穩定。
4. 慎選水果類:水果與蔬菜不同,尚未成熟的水果無法上市。廖炯程指出,今年柚子仍未長好就遭颱風吹落,預期中秋產量將會大減。
5. 價格最平穩:颱風天蔬菜2大荷包守護者,就是「菇類」和「豆芽菜」。多數菇類是溫室或太空包培養,所以價格穩定、品項多、營養高、料理方便;豆芽菜則因為是在室內的芽菜工廠培育,從發芽到採收只要5~7天,幾乎不會受到天氣干擾,價格也是萬年不動,1斤只要10幾塊錢。
臭魚爛蝦在路上?魚蝦貝類更要慎選來源
除了蔬果,颱風過後採購海鮮要更加謹慎。台灣目前市場海鮮約有40%為進口或野生捕撈,風災影響較小,但60%的國產養殖水產易受天氣影響,品質差異大。
「颱風後不是不能買魚,而是要挑對地方買,」出身漁業世家的「台江漁人」總經理顏榮宏表示,風災期間養殖魚類常因水質惡化、缺氧,造成大量死亡,為此,業者多會緊急捕撈應對,可能導致品質與口感下滑,但也不得不出貨,以減少損失。
不過,他認為,台灣冷鏈物流與大通路的品管水準相對可靠,「若賣臭魚爛蝦,社群媒體一爆料馬上會被下架,也影響商譽,」他建議消費者,風災後優先選擇有品牌、有品管的超市購買,發生問題也能追蹤與申訴。
相較之下,傳統市場魚蝦品質較難掌握,必須仰賴消費者自身經驗判斷。顏榮宏提醒,白蝦特別容易在風災後出現品質問題,如大量死亡、腐敗等,若在市場上看到蝦子發白、泡水過久、或失去光澤,最好避免購買。
他也補充,若白蝦養殖場受災嚴重,造成市場短期缺貨,通常需要約2個月重新養殖,才能恢復穩定供應。此外,包括黃金鯧、金目鱸、午仔魚等體質較敏感的養殖魚種,在風災後,也容易因環境驟變而生病或腐敗,選購時更需留意新鮮度。
顏榮宏提醒,風災造成的水質變動與魚隻緊迫,容易使魚類感染疾病,因此多數養殖場都會在災後施藥控病,至於是否確實依照規定停藥,則有賴政府抽驗與通路把關,一般消費者較難從外觀加以辨識,「如果買回家煮出阿摩尼亞味,那就別猶豫,直接丟掉吧!」他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