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研發冷凍槍治療消除良性口腔血管病變 登國際期刊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67歲退休婦女性總習慣帶著口罩,因她口中有顆乒乓球大小的腫塊,以致下唇嚴重變形,外觀驚人,幾乎門不出戶。原本以為牙周病所致,但牙醫師驚覺有異,轉介至口腔外科,檢查及病理檢查後確診為「良性口腔血管病變」。
平均每100位頭頸部患 就有6.4人為「良性口腔血管病變」
台北長庚醫院口腔外科助理教授級醫師陳志魁表示,平均每100位頭頸部患,就有6.4人為「良性口腔血管病變」,發生族群不分年齡與性別,常見病灶為紅紫、紫色等外觀,常見於舌頭、頰黏膜、口底部位,影響美觀與進食,且易出血、疼痛等。嚴重時,容易發生自發性出血,引發急性併發症,危及性命。
傳統治療以手術切除、雷射治療為主,雖可控制病灶,但傷口較大,且留有疤痕。為尋求更溫和、安全的治療方案,陳志魁整理過去50年國內外醫學文獻,零星報告證實,冷凍治療對口腔血管病變有效,不過,缺乏標準化療程與長期療效數據。
為此,陳志魁研發「冷凍槍治療」,這是皮膚科慣用的冷凍治療,將液態氮「先冷凍、再解凍」,訂出標準治療流程,初期治療為「1分鐘冷凍、2分鐘解凍」,執行2循環,若需第2次治療,則延長冷凍時間,「冷凍2分鐘、解凍2分鐘」,執行2循環,由於治療成效顯著,已獲得健保給付。
▲左圖為良性口腔血管病變常在舌、頰黏膜、口底等部位出現紅紫或藍紫色外觀(箭頭所示);右圖為良性口腔血管病變利用冷凍槍凍結壞死病灶(箭頭所示)。(圖/長庚醫院提供)
67歲女性於接受3次冷凍治療後 病灶明顯縮小最終完全消失
陳志魁研究團隊於2016年起展開「冷凍槍治療(cryogun cryotherapy)」長期追蹤研究,33名個案追蹤時間從5至51個月,結果顯示,97%(32名)患者病灶完全消退、僅1例無明顯改善;24.2%(8名)出現輕微副作用(7位為局部疤痕、1位短暫下唇麻痺)。在治療過程中,患者可施打麻藥緩解疼痛,少數未施打麻藥者,約一星期內持續疼痛,但服用普拿疼等藥物即可控制。
醫療團隊進一步追蹤33名「良性口腔血管病變」患者,其中67歲女性於接受3次冷凍治療後,病灶明顯縮小,最終完全消失,6個月追蹤也未見復發。整體來說,病灶復發率極低,證實冷凍槍治療的穩定性與長期療效,該項研究成果登上國際期刊「臨床口腔研究」。
# 首圖來源/長庚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