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70年,75歲的他終於上雲霄!「飛機王」賴光哲的飛行人生:不只向上,更向前
「飛機只會往上、往前,」75歲的賴光哲從小愛畫飛機、造飛機,去年底親自駕駛飛機遨遊天際。他把對飛行的熱愛,活成了自己的教育方式與人生態度。
追飛機、造飛機,是大同大學機械工程學系暨研究所教育講座教授賴光哲一生的熱愛。去年底,他瞞著家人,悄悄完成了開飛機的夢想,他笑說:「這是送給自己75歲生日的禮物。」
雖是第一次親自駕駛飛機,對一輩子都在追飛機的賴光哲來說,卻早已在心裡模擬了無數次,只等夢想起飛的那一刻真正到來。
「我此生最大的心願是在國際航道開飛機,像真正的飛行員一樣,飛在高空、與航線並行,」去年底,他終於親自駕駛DA40單引擎飛機,從台東豐年機場起飛、翱翔天際,不只實現童年夢想,更印證了夢想無關年齡,只要還能動手、還能飛,就該往前走。
賴光哲75歲開飛機嚇壞學生
戴著金屬框眼鏡、頭髮花白的賴光哲,從5歲起就迷上飛機,研究飛行技術超過70年,課堂上親手帶著學生設計、組裝飛機。但真正駕駛飛機,他仍得重新當學生。去年底,他瞞著家人,報名安捷航空學校的飛行課程,到台東豐年機場接受模擬機與實機訓練,共累積3小時飛行時數。
他造過上百架模型飛機,最想練習的是經典的Cessna 150,「但它太古典了,」他表示,安捷航校採用的是較為先進的DA40,儀表板全是液晶螢幕設計,便於學員日後銜接雙引擎機的進階訓練。他描述飛行時的感受:「飛在空中時,並不會感覺特別快,反而多了幾分悠然。」
在模擬機練習時,他還多次挑戰「touch and go」(剛降落就再次起飛),一次次突破技術極限。他認為,駕駛飛機與遙控飛機的原理相似,關鍵在於適當控制油門,維持穩定空速,無論爬升、平飛、轉彎或下降。
「以前聽說老師想去開飛機,以為只是說說而已,沒想到他真的去了,」賴光哲的博士班學生林晨光回憶,「看到他駕駛飛機的照片時,我嚇了一大跳!他可能是台灣年紀最大的飛行員了!」
飛在天上的不只是機器,而是他的信仰與人生哲學
對賴光哲而言,這趟飛行不只是技巧上的突破,更是人生最大夢想的實現。飛行的那一刻,他彷彿看見了那個從小仰望天空、畫著飛機、幻想有朝一日能親手操控飛行器的自己。
「我會如此愛飛機,因為飛機只會往上、往前,」為了飛機,賴光哲不斷向前規劃自己的人生,並將這份執著與夢想,一路傳承給學生。
從小就有「飛機王」稱號的賴光哲,辦公室就像一座縮小版的工坊,也像飛行迷的夢想基地,飛機模型一架架排列、設計圖與材料堆滿整個空間,訴說著他一生對飛行的執著與熱情。
賴光哲出生於樹林,5歲前最愛看火車;直到6歲那年,有人送他一架粉紅色的木頭飛機,從此與飛行結下不解之緣。他開始瘋狂畫飛機,幾乎每天都在紙上描繪各種樣貌的飛行器。
「我喜歡畫圖,就一直畫飛機,夢想有一天遨遊在天空,」賴光哲說著,眼神炯炯發亮。他在國中時就立志唸機械系,高中一邊準備聯考、一邊翻閱飛機專書,考上淡江大學機械系後,立下目標希望做出旋翼機或直升機。
從畫飛機到造飛機,為夢想走上機械之路
當時因受限於製造條件與資源,夢想最終未能實現,但也因此讓他萌生赴日留學的念頭,考上東京工業大學主修機械加工。到了日本後,從設備設計到機械組裝,所有課程都必須親手完成,真正落實「動手做」的精神。
畢業後,他進入製造飛機零件的日本東京東芝機械株式會社,擔任開發設計工程師。一次在組裝廠裡看到一台標有「客先ボウイング」(客戶波音公司)字牌的直立車床,興奮地請同事幫他拍照留念。那一刻,他心想:「追飛機這麼久,我終於透過工具機的製造工作,和飛機有了真實的連結了。」
在日本工作5年後,他回台灣到大同大學機械系任教,希望將「造飛機」的夢種植在更多年輕人心中。在他眼中,機械系就是「造物系」,而「造物」正是一段從無到有的過程,為了讓學生體會其中的奧妙,他將大一的機械製造課,轉化為一場飛機設計的實作實驗,引導學生用雙手創造,從中培養自信與創新力。
「有我的地方,就有飛機!」賴光哲總愛在課堂上,分享自己追飛機的故事,他也常鼓勵學生找出自己最愛的事物,「當你真的愛一件事,就會拚命想把書讀好,拚命去實現它。」
學生上他的課,要先宣誓當「發明造物工師」
賴光哲的課被大同大學譽為「錯過會遺憾的一堂課」。林晨光表示,跟賴桑上課非常有趣,第一堂課就會邀請學生加入他親自創立的「造物社」,還要全班一起舉手宣誓。
誓詞這麼說:「余誓以至誠:珍惜生命實踐志向,完全活用大學四年,為自己、為家人、為夢想、為快樂,今天我就是『發明造物工師』!」
為什麼要宣示?賴光哲解釋,製造與機械不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他用這場充滿儀式感的宣誓,讓學生感受到一種使命感,也激起對造物的熱情與投入。
「他把冷冰冰的機械工程課,變成一場充滿熱血與信念的旅程,」林晨光笑說。
創立MaSoFa,讓更多年輕人親手把夢做出來
為了讓學生能親身體驗,賴光哲於1993年在三重區規劃開闢「大同大學工業教育實驗飛行場」,期盼學生打造出能飛上天空的飛機,讓理論知識與實作經驗完美結合。
這座飛行場不僅是理論課程的延伸,更是他「動手做、從無到有」教育理念的重要實踐基地。儘管後來因都市開發而數度遷移,最終面臨拆除,但這段寶貴的經歷,成為他退休後創立MaSoFa(Make Something to fly Academy)協會、持續推動造物教育的起點。
人生如飛機,也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穩穩飛行
即使年過七旬,賴光哲仍不輟地造飛機,把夢想實現到底。他順手拿起桌上一架正在製作中的模型機,說道:「我現在要造一架可以在天空上飛得慢、停留最久的模型飛機。」
為什麼想讓飛機飛得慢?「飛機飛得慢,就可以慢慢欣賞它在天空展翅飛翔的樣子,那是一種很安靜、很美的感覺,」或許這也正是賴光哲追了70年飛機的原因,不是為了飛得多快,而是為了那份能在天空中靜靜翱翔的美好。
即使退休,賴光哲仍每天到學校設計飛機、研究飛行結構,維持簡單而規律的生活。他笑說,人生就像一架飛機,需要定期保養,才能穩穩地「往上、往前」飛行。這些看似日常的習慣,都是為了讓他這架「人生飛機」能持續穩定地往上、往前飛行。
大同大學同事劉沛岭笑說,「別看他會造飛機、日文嚇嚇叫、講話又大嗓門,其實心思非常細膩。」有一年他辦畫展,指著牆上一幅畫說:「這是我畫給師母的定情作。」還笑說師母當年收到時問他:「你送我這個幹嘛?」
可能是受日本工程訓練影響,他不太會把愛掛在嘴邊,但他總記得每個學生的個性與需求,會用各種方式幫助別人。這樣的賴桑,就是同學們最愛的那個賴桑,」劉沛岭說,他從不垂頭喪氣,只有快步向前。75歲對他來說只是個數字,「他的活力與對飛機的信仰,大概還停留在精力十足的5歲吧!」